500字
(一)、元雜劇的初興
初興階段由北方先興起,作家均為北方人,活動範圍於北方都會,作品往往流露民族動盪或時代感嘆。且元朝的政府對於文人不重視,文人喪失仕途,轉而到戲曲領域,為元雜劇初興的重要因素。此時期,以社會劇和歷史劇為熱門之作。
而此階段,以關漢卿的《竇娥冤》為代表作品。透過竇娥的冤案,表達了元代官員的昏庸,以及執法不公,代表性的反映了社會現實,以及當期作品的此類風格。
但隨著元代時局的穩定,經濟社會、人民生活漸回正軌。戲劇風格已漸漸改變,由社會現實類,漸趨愛情、宗教等接觸民生的風格。
(二)、 元雜劇鼎盛
此時期的作品風格就不如初期重視現實,反而在自由愛情、神仙道化劇等接觸基本民生需求的作品為重。其次,此時期因為戲曲已成一時之風,有漸多文人加入,因此戲曲開始變得文風化,重視曲辭之文采。但因為戲曲仍是給平民階層觀賞用的,因此在敘述方面仍用俚俗的語言,在詩文唱辭時才注重辭藻。
此時期代表作品有王實甫的《西廂記》,描述了閨家女與書生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外,也是表現當時社會對於男女關係管制嚴格的狀況。其作品在詩詞的部分典雅,在敘述的賓白方面較為俚俗但也不失風化。
而神仙道化度脫劇表示了文人對社會的關心,透過宗教入世的方法,呈現世俗的關心,例如馬致遠的《任風子》。
同時,此時期江南區域繁榮,不僅商業,在南戲領域亦有榮盛之景。因此,北方的戲曲作家漸移居往江南發展。
(三)、元雜劇衰弱
在大量北方戲曲作家移居江南後,因為江南生活富庶,且南戲的雜劇體制比北方的元戲曲更為自由,造就了南戲的崛起,但也因此使元戲曲步入衰落的時期。雖如此,此時期亦有針對元戲曲的理論、作家的整理之作,為研究中國戲曲必參考的資料,例如鍾嗣成的《錄鬼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