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論語》中的這段話:「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記載了孔子欣賞音樂的經驗,其中涉及音樂欣賞者與音樂作品、音樂創作者之間的關係。文學欣賞也可能有相仿的經驗,不僅如此,在中國文學批評中,「知音」幾乎就是文學欣賞與批評的代名詞,足見音樂欣賞對文學欣賞的影響。請試從孔子的知音體驗出發,探討文學欣賞中讀者與作品、作者之間的關係。
「知音」這一概念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文學批評或文學欣賞中更是不可或缺的。若讀者和作品之間缺乏知音的共鳴,則無法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情感,正如《論語》所記載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這種極度陶醉於音樂的體驗,如果孔子不是音樂的知音,這種愉悅感受就不會發生。因此,知音在讀者、作者與作品之間起著至關重要的橋樑作用。以下將以文學欣賞的必備條件為切入點,闡述知音與讀者、作者、作品三者之間的關係。
首先,童慶炳在《文學概論新編》一書中提到,文學欣賞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藝術魅力的審美客體;二是堪稱藝術之音的審美主題;三是溝通主題與課題的語境。若審美客體,即我們欣賞的文學作品,缺乏藝術性和審美特質,便無法引發讀者心靈的共鳴,自然也不具備欣賞的條件。而欣賞者,即讀者,必須具備健全的審美感官,能夠感知到作品中的美,這樣才能在文學作品中找到共鳴,成為彼此的知音。最後,作者與讀者需有共同的語境和默契,才能在作品中通過文字建立起連續的聯繫,共同理解彼此的傳達之意。這些條件顯示了知音在文學欣賞中的重要性,它是一種溝通的橋樑,使得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藝術意圖得以傳達。
此外,朱光潛在《談文學美學藝術》中指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遷就的。作者在創作作品時,需猜測讀者的期待和趨勢,從而尋找所謂的知音。而知音們往往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類型的作者,進而形成一種新的文學風氣,甚至創造出新的文學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可能會迎合讀者的期待,導致作品失去新意而逐漸腐朽。但如果知音讀者的水平提高,作者也會感受到壓力,從而提升作品的質量,否則便會被淘汰。相反地,當作者提高作品水準時,讀者也會隨之提升其欣賞能力,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
綜上所述,文學欣賞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必要的條件,以確保欣賞的質量。作品需要具備藝術魅力,讀者需具備基本的感知能力,並且能夠理解作者的藝術意圖,即成為作品的知音。知音讀者的存在不僅促進了作者的創作,也通過不斷提升自己,反過來影響作者的創作水平,推動文學不斷發展。因此,文學作品中的知音體驗成為了文學欣賞與批評的核心,為文學的連續發展提供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