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這篇轉考文章會分成下面幾個部分:
一、考試結果
二、書單、準備方法和考場注意事項
三、我的轉考之路
四、最後給考生的話
因為要將轉考準備經驗完整塞成一篇文章,文章內容可能會有點多,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跳著看比較輕鬆。 第一部分,會流程式的講講我的原校系和考試結果; 第二部分,因為往年也有考過,有詳細寫過一篇心得,和最近在網路上才整理完的筆記和申論內容,這兩個都會在該部分附上網址,我也會附上我所認識台大中文轉考榜首學長姊的分享文章。我想他們的文章,再加上往年我分享的內容,是再詳細不過了; 第三部分,簡單講講我為什麼會想由私校資管轉頂大中文,以及我是怎麼做到考到備取一的(雖然最後沒有遞補正取成功); 第四部份,就是給如果要踏上這條路的考生的話。
好了,我們開始這篇的分享!
---
⟦ 🔶 一、 考試結果 🔶 ⟧
【台大中文系錄取結果】 大一轉大二:
• 台大:總分248。備取一。國文:83。英文:50。國學導讀;48。文學概論:67
【原校系】:中原大學資管系
---
⟦ 🔶 二、書單和準備方法 🔶 ⟧
詳細請參考:
1. 以下兩篇為兩位台大中文轉考榜首學長姐,分享的文章:
https://www.dcard.tw/f/exam/p/252740903
https://www.dcard.tw/f/exam/p/234386016
2. 這篇是上一年寫的,我寫的方法比較系統化分析和步驟化,也可以參考。上一年準備方法,和今年準備方法大同小異:
https://www.dcard.tw/f/exam/p/252964469
3. 而以下網站,是我這準備一年來積累的筆記和申論題擬答內容,用簡單的Google協作平台,整理在一起,關於國學部分的知識筆記,可以下載PDF另作利用(只供教育用途)。還特別將這些資料餵給ChatGPT的GPTs,加上一些指令的調整,讓GPT在回答國學內容,可以更準確,網站裡都有介紹。歡迎考生善加利用:
https://www.chinese-essay-note.online/
這邊想補充的是,雖然考古題很重要,但不可以太迷信考古題,考古題頂多看的是出題趨勢,以及抓該校的難度深度,還有作為練習。因為只要出過的題目,大概律都不會再出了,所以在考古題上做太多功夫,收效是很有限的。要在答題上答的好,要靠的是平時的薰習、積累與練習,知識覆蓋面若廣,這樣遇到刁鑽的題目,也可以有基本的發揮。而下面再補充,我休閒時看的內容,大多是影視作品和古琴民樂歌單,體會古人的意境 XD,保不定考試時也會出?!
- 休閒用學習資源:
1. 鏘鏘行天下
2. 意公子
3. 東周列國 春秋篇
4. 中國通史 紀錄片
5. 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
6. 蔣勳系列
7. 《中國》紀錄片 (歷史類)
8. 得到app 熊毅:唐詩、宋詞課程;趙長征《詩經》課程
9. 得到app 羅胖 《文明之旅》
- 古琴民樂收藏歌單:
https://music.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ldF7zHZiE3rBiuBpNof0NlAgNkyDi94
https://music.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ldF7zHZiE1jNAMA-sc_zaMhN-MvtjW9
此外,關於考場,考台大轉考的同學,台大總圖旁邊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簡稱一活),有飯廳可以用餐,有一間自助餐東西很多,價格也不會太貴,吃完又可以到圖書館稍作休息,之後再去考試,一活到普通教學樓,走路約5鐘路程而已,中午的安排我覺得這樣不錯。
🔶 三、我的大學上半場:轉考之路 🔶
下學期就當大三了,如果要我總結我的大一大二,可能就是標題的那幾個字「轉考之路」吧,我的一半大學生涯都是在準備考試度過的,但也這不妨礙我探索大學生涯,反而讓我開拓出資管與中文,雙領域的發展可能性。至於為什麼資管與中文,差距那麼大,這就要從高中開始講起。
高中時,因為一個和我比較要好的親戚是一名工程師,耳濡目染之下,再加上學程式的成本比較低,只要一台電腦就好,所以我當時對程式語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高中課業之餘,我不斷創作程式專案,並在校內外分享我的學習心得和成果,算是在高中時的一點小成就。
但我同時也很喜歡讀國學經典,和一些國文課本的文章或者一些佛學經典,例如《論語》和《紅樓夢》等,正是這些書籍讓我度過了高中那個比較艱難的時光。在我填大學志願時,我一度想填中文系,但我的成績還不足以上頂尖大學的中文系,再加上經濟和其他考慮下,因此我選擇了位於桃園的中原大學資管系就讀。
但是進入大學後,我發現高中以上學生面臨的心理、生涯問題漸多,或感盲從、焦慮等等,也有朋友久陷憂鬱症之中,也聽聞朋友的朋友發生輕生憾事。這讓我產生疑問:「我認為可以改變世界的科技技術,真的對當今人類有實質的貢獻嗎?」、「有哪些是可以真正幫助人們的心理問題?」
當時大一的我回憶著是什麼讓我度過高中備考,或往後的艱難時期?不就是中華文化以及佛學嗎!所以,當時還是稚嫩小大一的我,抱著這種情懷熱情,想考進中文系,將中華文化介紹給大眾。
因此大一時,我面臨資管和中文兩科目課業的壓力,透過調配資管課業比重和不同的學習方式,我逐漸增加讀中文的時間。每天我都一定會到圖書館「閉關」,並且抱持著「不放過家教」的精神把握問問題的機會。
經過三到四個月的準備,我堅持到了轉學考試的最後一刻,並度過了焦慮的「等待放榜日」。但考試的結果卻雖然取得了政大備取三,台大差了七分可以進備取的成績,但卻沒有轉成功。這段時間,我感到非常沮喪,甚至有些自怨自艾,和一些迷惘。
但隨著時間過去,還有經過一些長輩的點醒,我將這次落榜視為一種探索機會,探索在資管和中文之間的長處與熱情所在,以及思考調查未來這兩個領域的職涯途徑,以及以較低的成本試試「將中華文化介紹給大眾」。
因此我決定在大二時,付出時間精力來探索資管和中文領域。就這個階段而言,可以知道轉領域其實並不如想像中複雜,只要遵循一般的學習模式,與該科系的學生一樣學習,付出額外的時間和努力,目標專一,就沒有什麼是辦不到的。
而在大二探索的時間,我對於資管與中文的探索就比較落地實際了,和對自我有進一步的認識。在資管領域,藉由大二上學期的課,我發現自己對資管的內容並不排斥,但卻不是非常有興趣。
像是在一門網頁後端實作課,在期末專案製作過程中,我會想要解決一個個問題,或許是迫於進度壓力,我會主動去解決問題、帶領團隊,但我發現自己在完成期末專案後感到如釋重負,但也僅次而已。像似缺少了如讀中文般(或其他文科)感到內心充實,想要繼續深入下去的好奇心。
在大二上學期,我覺得資管所學與程式對我來說是一個方法論與工具,我很欣賞這些方法論與工具,我也很樂意用它來做有意義的事,但或許理工科的內容比較一板一眼,我覺得也比較枯燥無聊,在這時我在資管領域的成績表現也大多平平,大概也就在系排的30左右。
而在中文領域,我在一門寫作課和藉由在天下獨立的投稿中,發現自己對文字敏感度較高,在讀中文領域的書時,我也時常頗有心得,持續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在當時,我心想:「如果我能夠考過頂大中文系,那代表我的中文水平不會太差,相比於資管的平庸表現,那在中文領域表現應該還是不錯的。」
並且,我也常去中央大學中文系旁聽文字學,每次去那聽課都有種歸屬感。除此之外,我也找了個機會實際輔導了高三生作文,她後來的作文也因此進步,甚至喜歡上寫作,並且我在詳解國文題目,因為準備考試有國文知識底子,加以系統化說明後,學生很容易懂。因此,我決定從資管系轉至中文系,大二下學期開始,我便專心準備轉學考試。
在大二下學期時,在考試上我以政大中文系升大三,以及台大中文系大二,這兩間為目標。但不料,在約考前的三個月前得知,今年2024年政大轉考中文系沒有招考,這之前所準備的學科(中國文學史、文字學),看似都白讀了。
而之後依照我的篩選要求,只剩下台聯大和台大可以選擇,不過台聯大和台大的考試日期重疊,我也只能選一個考。當時,我想著:「中文系要讀還是選頂大文科強的比較好。」因此,連同其他考慮下,我選了台大進行備考。
不過補充說明的是,我這時還是盡量維持系上成績一定水準,邊準備考試,因為我不想把籌碼賭在一次的轉考,若台大轉考失敗了,我還有資管的成績可以申請獎學金。所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之後我還是堅持過去了。 我還記得大二下學期大多時間我都在學校圖書館,不是寫程式專案、帶領組員開會,就是讀轉學考的書。
當學期末大家等著放暑假時,更要繼續激勵自己把書讀下去,但有時覺得自己在「前沿的資管」和「古老的中文」之間穿梭,感受還是有些奇特,也讓我在理工味很重的大學兼顧通識與文科教育。
就這樣到了台大的考試結束後,不同於往年的挫敗感,今年反而感到些許自信與解脫。我認為今年成績應該不錯。然而放榜後雖然拿到備取一,但最終仍無法遞補成功。雖然前幾日感到鬱悶,但隨著心情平復,我決定採務實政策:補足資管相關知識與技術,同時輔修應華系,希望結合資訊技術解決中文應用問題,例如研發「國學GPT」。 最後一句話就是「隨緣,別後悔。」當初即使知道難度極高,但我的信念始終是:「凡事要做,不論被迫或自願,都要做好。」正因如此,不論是讀什麼書或做什麼事,都能取得一定成績。而未來如何發展,就讓時間給答案吧!
四、最後給考生的話
要準備這場考試的考生應該都知道,這是一個錄取率極低的考試,要犧牲的是其他要去玩的時間,或許也要承受一些人的不理解,所以要決定走上這條路的考生們,不管結果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或許,在某一天你們對於這種考試日子,感到厭煩,或有想放棄的念頭。但要記得,每天準備的辛勞,都會在生命中產生意義,相比於其他同學,這些辛勞促進了自己的成長。我相信當考生們考完,回過頭來看,會發現這是自己在心智或知識上,成長很多的時刻。
只要我們認真對待了時間,拿它做了有意義的事情,時間就不會辜負我們。早晚有一天,以物質的形式,以精神的形式,它會帶給我們回報。就像,如果沒有轉考這個階段,我或許就不會成為一位文理科兼俱的人,我能夠比其他理科、商管的同輩看到更不一樣的視角。
世界上可能從來沒有哪一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條筆直的路線。即使走了彎路,只要我們認真經歷了,記住了,它們就會沈澱在生命中。某個時刻,當過去的印記再次浮現,這時時間就會說:「我永遠記得,我不曾忘記你。」 這也讓我在一篇文章中,讀到三個錦囊的故事,對我激勵很大,不妨也分享給你。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台灣的前輩出國留學的感悟。
這位台灣的前輩當時面臨的是要不要出國的選擇,他同樣也會有我們後來所面臨的恐懼,遇到我們會遇到的困難。當時留學要比現在難得多,不僅前途的不確定性更大,而且在經濟上可能要完全依賴於獎學金,風險是很大的。
在出國前,他也很緊張,也擔心這一步邁得對不對。於是他的老師在他出國前給了他三個錦囊。第一個錦囊讓他到了美國後就拆開,第二個要他等到山窮水盡時再拆開,至於第三個以後什麼時候想起來再拆開。 這位前輩到了美國後,過了海關,就打開第一個錦囊,上面寫著「不要怕,去嘗試」。拿著這條錦囊,他鼓起信心開始了在美國的留學生活。過了一段時間,他課程也跟不上,生活費也沒有著落,似乎看不到希望,準備打退堂鼓了。想起了老師給的第二個錦囊,打開看到上面寫著:「別氣餒,再去嘗試。」
這位前輩打起精神來,慢慢把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掉。後來他畢業進入到一家大公司。之後也不免遇到很多麻煩,他就用那句話鼓勵自己:「別氣餒,再去嘗試。」走出了一個個困境。後來他結婚生子,家庭美滿,事業也算有成,這時也就忘記了還有第三個錦囊。
只是,有時看到當年回到台灣搞半導體的同學,似乎工作更有成就,他不免反思:自己是不是路走得不對?當初真的應該出國嗎?又真的應該留在美國嗎?他想起了第三個錦囊,找出來打開,只見上面寫著「隨緣,別後悔」。人在一個陌生的社會裡,過的生活大抵就該如此吧。 當然,上面的是留學,但轉學考何嘗也不是如此呢?我想絕大多數計劃轉學考的人,我想還是有一個明確目的,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開闊自己的眼界。在這種情況下,那三條錦囊妙計想必對你也適用。
人的一生怎樣能過得好,其實就是那三個錦囊中的幾句話:別害怕,去嘗試;別灰心,再去嘗試;最後,隨緣,別後悔。
最後,祝好運。
Jay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