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思想的發展對中華文明影響甚大,更為中國的儒道家開啟了一套哲學系統,以及亦可成為輔佐國政治理的儒術,這是一大創舉。不僅是在實用階段有所存,在學術界亦是百花齊放。封建制度的破壞以及階級的消解,使得春秋戰國時期促使上位者學術下流,教育普及,思想上產生不同的火花。以下將分述「子」字意思之演變、稱子之原因以及子不分類和類別情形。
(一)、子字的演變 :
「子」字的本義為「嬰兒」,引申指「兒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等,又泛指「臣民」等,還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結果實」、「幼小」等含義。而後,「子」便成為有位者的尊稱。至戰國時期,除其原本的詩、書、禮、樂之外,新的思想學術開始萌芽傳播,因此將「子」稱為這些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成為了有學有德者的尊稱。
(二)、稱子之原因 :
論及先秦時期稱「子」的原因,首先是孔子所開的先例。孔子在魯國被尊稱為「大司寇」,當時的大國之君稱為「子」,相當於小國之君。而孔子是諸子百家興起的開端人物,因此開創了先例,對於能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家則稱為「子」。
(三)、子部分類及其複雜多元的情形 :
在《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子部」共分十四個類,二十四個屬,分別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等。其中屬於思想類的有儒、兵、法、道等;屬於技藝類的有農、醫、天文算法、術數、藝術等。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思想百花齊放,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子」字原為為政者、有位者的尊稱,後來演變為有德者與有學者的稱號。「子」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時代,因孔子被尊稱為「子」而成為先例。後來,成為儒家代表的人物則被稱為「子」。子部分類共分十四個類、二十四屬,涵蓋了思想和技藝兩大領域,思想類有儒、道、兵、法等,技藝類有農、醫、天文算法、術數、藝術等,體現了其複雜多元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