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詩
以下將以初、中、後期來作分野闡述。其中,以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亦對於北宋詩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北宋初期,詩壇仍以西崑體的影響最大,注重音節、詞藻,重用典故,不過過分模仿和依傍李商隱的詩風,故詩作較晦澀、無活力。此時期,詩壇仍承襲晚唐、五代之遺風,效法唐人詩歌。
而至北宋中期,歐陽修發起古文運動,務在革除因西崑體而成的形式主義文風,宋詩也因此漸被散文所影響,主張以文為詩,其形式自由、好作議論,意在矯正晚唐崇尚近體、專務對偶聲律的浮靡詩風,以此為宋詩的奠基時期。開始朝思理、明確、邏輯化,以及論及當朝議政的工具。
至北宋後期,有蘇軾、黃庭堅、王安石成為了文壇領袖人物。其中蘇軾承古文運動之遺風,以文為詩,便是他作詩的一大特色。雖說如此,蘇軾之詩也崇尚自然、尚白描,寫景言情、嘻笑怒罵,無所不可寫於詩,開拓了不一樣的宋詩境界。黃庭堅為則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主張抒情詩,注重煉字押韻,近體詩中好坳體,尤其以清新瘦硬的詩風,自成一個大的江西詩派。王安石則主要將文學作品視為政治的工具,主張文學作品需要利於政治的治理。
(二)、南宋詩
南宋詩可以永嘉四靈的出現為界。分為前後期
南宋初期,大多詩人則出入江西詩派,多少亦受蘇黃詩風的影響。而在北宋滅亡的動盪下,他們對江西詩派產生反思,拋開了江西詩派的創作原則,轉以創作愛國詩篇。而此時期,有南宋四大家的中興四大詩人,在此創新的道路。
南宋後期,永嘉四靈的出現表達著對於中興四大詩人的不滿,因為他們還是沿著與宋詩傳統而發展。因此,永嘉四靈喜歡近體詩,工五律,注重在白描,少用典故,刻意求新,還有與宋詩差別大的是不發議論。但永嘉四靈格局太狹小,內容豐富度不夠,因而便相繼歿世。而其中,有以失意文人組成的江湖派,其詩派具有現實的積極態度,亦有反映民生之作。
而至南宋滅亡之際,蒙古軍南下,激起一些愛國詩人著作愛國詩,是為遺民詩,代表的作家有文天祥等人。一掃本來南宋詩自四靈、江湖派的衰氣,留下光輝的最後一頁。
關於流變,需要明確寫出該文體在朝代中的變化軸心處,然後依照這個變化軸心處去書寫整理出脈絡。
宋朝詩,以北南宋做分述。
北宋以初、中、後期做列點描述。初期為西崑體,模仿李商隱的隱晦詩風,且注重字面功夫,導致內容缺乏作為中期歐陽修古文運動的展開。後期,以蘇軾、黃庭堅、王安石作為承傳文以載道的繼承,並分述他們個別的詩風特色。
南宋,以永嘉四靈的出現為界,分為前後期。前期描述江西詩派、愛國詩的流變和對於江西詩派檢討,而出中興四大詩人的過程。後期則以永嘉四靈,對於中興四大詩人不滿的改革,以及其得失。最後,簡述一下遺民詩在南宋滅亡之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