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原名「詩」,南宋起稱「詩經」。
《詩經》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篇數共305篇。
寫作手法包括賦、比、興三種。
《詩經》非一人一時之作,經過數百年的整理編修。
詩歌的寫作年代約在西元前1100年至前600年間。
《詩序》是《毛詩》每篇詩前的簡明序言,大序提出「詩言志」。
春秋時期《詩經》多用於政事和交際場合,兩漢時期分為今文學和古文學兩派。
詩教以詩為教化,陶冶性情,修養道德。
四始有《毛詩序》和《史記》兩種版本,正詩和變詩分別代表盛世和衰世的詩作。
《詩經》具文學、史學和語言學三方面的價值。
書名名義:
詩經:原書名只有「詩」之一字。南宋初年,廖剛《詩經講義》最初以《詩經》此名命名之,元明之後幾成定名。漢代詩經學共分四家,各有不同名字,分別是《毛詩》、《齊詩》、《魯詩》、《韓詩》。齊、魯、韓詩先後亡於魏晉時期,如今剩存毛詩,因此《詩經》,可又稱《毛詩》。
作者、時代與編集
作者
非一人一時之作:為一部詩歌總集,蒐集時間長達五、六百年。途中經過許多人增刪修改而成的,而至於這些人是誰甚難考定。不過,就春秋時代之前知識普及不高的狀況來看,大多為士大夫整理潤色之,或是再加以改作。
詩經的時代
《詩經》的編次雖由國風開始,而結束於頌。但它們寫作年代的先後次序卻是頌、雅、風。
周頌各篇大都完成於西周初年;魯頌、商頌作於春秋中期;大雅、小雅,大部分作於西 周中期以後,少數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又早於小雅;國風各篇,多數作於春秋初期,少數作品已經晚到春秋中期。整部《詩經》的著成時代,大約在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到西元前六百年之間。
詩經的編集
詩經的編集,有兩種以下的制度。
獻詩
公卿列士獻詩於天子。
采詩
采詩自東周始,由王官士大夫負責采集民間之詩。但東周為衰世,因此有學者疑之何不於西周盛世之時采詩,但實絕少詩采於西周,因此也有學者推論無采詩之制。
但即使無獻詩、采詩之制,也因春秋時期以降,經濟發達,外交頻繁,士大夫於外交場合賦詩詠志,而自然匯聚成帙。
《史記》上記載孔子刪定《詩經》,將不符合禮儀的詩刪除,編定了《詩經》。但至於是否真有此事,各有說法。不過今傳《毛詩》次第為孔子編定是共識。所以孔子未必刪詩,但和《詩經》的編集脫不了關係。
內容、性質與寫作手法
內容
漢之後流傳的《詩經》,篇數為三百零五篇。只有《毛詩.小雅》附有其餘六首詩,但只留了篇名,而亡其辭(內容不見),因此又稱為三百一十一篇。古人喜歡取整數,習慣稱之為「三百篇」或「詩三百」。
性質
(風與雅為朱熹《詩集傳》的說法)
風:為各國風土民情所蒐集的詩,分為十五國風。
雅:
大雅:莊嚴典禮所用之詩,例如祭祀、外交等重大場合。
小雅:相較大雅則較為輕鬆,不過仍不失雅致,可作為用餐、宴飲所用的詩。
頌:歌舞並作的宗廟祭祀音樂。
周頌:最早。祭祀祖先的詩歌。
魯頌:全作於魯僖公時期。頌美魯僖公
商頌:約作於宋襄公時期,其中也有阿諛國君的詩篇。
魯頌、商頌很可能為孔子所編入詩經中。(《論語.子罕》:「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禮記.檀弓》:「丘也殷人也。」
作法
賦:平舖直述的寫作手法。
比:善用類比、比喻來表達相對複雜的事物或情感。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詩序與上博楚竹書《孔子詩論》
詩序
詩序為《毛詩》每篇詩前都有簡明的序,說明此篇詩的大意。而其中更分為大序和小序。
大序:冠於第一篇詩《周南.關雎》的序。提出「詩言志」,與論《詩》之六藝、四始、政變之說,對中國文學影響甚遠。
小序:除第一篇詩之大序之外,每篇的小序,有「以史說詩」,或流於附會詩意的特點。
詩序的作者(目前有四說,但迄無定論)
出自毛公(趙人毛萇)
東漢衛宏作(根據陸璣、范瞱之說)
非一時一人之作,為先秦至漢完成的集體創作。
為先秦諸家說詩之匯編。
上博楚竹書《孔子詩論》
此乃現存最早關於《詩經》的評論文獻。其名稱或以為當稱〈詩序〉或〈古詩序〉。葉國良先生認為其與序篇體例不符,其中亦有非孔子之言,,不宜稱命名含孔子的詩論,宜稱《詩論》。
其簡文中明確出現若干國風篇名,宋人疑惑毛詩中有的淫詩,其實上博竹簡的篇目早有之,可部分否定宋人「漢儒竄雜淫詩」之說。此外,出現與「德」有 關字詞特多,是以德說詩的典型。
學術發展
春秋時期
首先,《詩經學》於春秋時期多以「賦詩」、「引詩」而作使用,則是取《詩經》中的旨意於政事或交際場合使用,發明某件事與詩經中詩句的關聯事理。故孔子於《論語.季氏》篇中講到:「不學詩,無以言。」
兩漢時期至宋代
至兩漢時期,詩經學以「今文學」與「古文學」為其分野,細述列點如下。
(一)今文學:以「三家詩」為首。分別為傳授最先、最廣的「魯《詩》」,以平實解經著稱,還有雜以陰陽五行一說的「齊《詩》」,以及以故事為議論,再引《詩》為證的「韓《詩》」。然而,此三家詩多附會解說,即是解說上參雜附會,未會其本意。或以參和時政,俾發揮經世致用的功能,正所謂「以三百篇當諫書」,而致後期逐漸亡佚。
(二)古文學:以「毛《詩》」為其大宗,也是後代依此為治學的版本,流傳至今。此一學派以訓詁見長,以解釋《詩經》的特點,較少迷信妄誕之說。鄭玄並依毛《詩》加以箋注,稱《詩箋》。東漢之時,以毛詩為最盛,魏晉南北朝至宋初亦如是。不過,至宋朝中後期疑古風氣重,加上解說《詩經》專以毛詩、鄭注,故有歐陽修、蘇轍等人對詩經之原旨提出質疑,而後朱熹作《詩集傳》注詩時,不僅兼採今文之詩說,並且不用〈詩序〉詮釋詩經舊說之異。
清代詩經學
而清代詩經學則有今、古文之學派皆有其研究。如陳啟原先生等人宗毛詩,復振古文學。以及南宋王應麟先生先作《詩考》輯存三家詩,清代如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都標明為「三家」之學。
詩教
詩教為以詩為教化。以下是以詩為教化,可以達到的效果。
正天下人情性,以移風易俗。《毛詩序》說:「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 倫、美教化、移風俗。」
涵養性情為本,怡情養性。《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四始與正變
四始
四始為《詩經》中可以作為起始的詩篇,通常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四始有以下兩種版本。
〈毛詩序〉之四始:《風》、《小雅》、《大雅》、《頌》。此之四始,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毛詩箋》:「始者,王道興衰之所由。」
《史記》之四始:〈關雎〉、〈鹿鳴〉、〈文王〉、〈清廟〉。司馬遷有用「始」字予以逐一列出這些詩篇,而未有「四始」之字用之,也沒有賦予特別的意義。
正、變
以下則列點介紹,〈詩序〉之「正詩」與「變詩」的意思與分類(統稱正變)。
正詩:此類的詩作於盛世之時,代表正。時代之分類為文、武、成三王之世。
變詩:此類的詩作於衰世之時,代表變。時間之分類為懿王以下至東周頃王。
(以上正詩與變詩的詩作內容範圍,只含國風、大雅小雅,不含頌)
詩經的價值
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詩可以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立定大志,並可以進一步涵養性情,修養道德,提昇 言談的內容。
詩的教化意義:孔子倡「詩教」後,《詩經》乃結合古代教育、政治,變成陶冶感情、涵養品性、提昇文 藻、修養道德的重要媒介。使士人達到至情至性、溫柔敦厚、博雅宏通、文質彬彬的境界。
為文學技巧之根源、周代史之材料、古代語言之教材書:傅斯年先生研究《詩經》時,應有三種態度:(一) 欣賞它的文辭。(二)拿它當一堆本朝極有價值的歷史材料去整理。(三)拿它當一部極有價值的古代語言學材料書。正說明 《詩經》具有文學、史學、語言文字學三方面的價值。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