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字
宋代話本是造就元代戲曲的先起之因,可見其對戲劇史的發展影響甚大。以下則列點分述宋代話本興起之背景。
(一)、宋代話本的意義
「話本」按照字面意思看,即是「說話人的底本」。宋代的「話」為故事之意,而說話則為講故事之意。話本原初是說話藝人,專供師徒傳授之用的文字底本,敘事粗略,為韻散結合體。而後,書會先生或才人針對原初話本進行編撰,刊印後可供閱讀,此為話本小說。
(二)、宋代話本的結構
宋代話本因受唐代變文影響,有獨特的形式。一篇話本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即:入話、正文、結尾。以下列點分述之。
入話:一開始會講幾首詩作為起頭,此即演變為後來雜劇之定場詩。而後往往還會加上小故事引出正文,也叫作「得勝頭回」。
正文:以散文形式講述故事為主,詩詞則以輔助加強藝術效果。
結尾:七言絕句作結尾,用途有點明主題、評論,以及勸戒。
而值得一提的是,說話藝人因為生計需求,需要吸引觀眾,因此會在精采處打住,留到下回再作解說。此演變成後來的章回小說的「欲知後事,且待下回分解。」
(三)、宋代話本的種類
宋代話本保存至今,主要收在《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雨窗攲枕集》,供收錄四十多篇,可分為短篇與長篇著錄。短篇話本題材多樣,例如婚姻愛情、訴訟案、神仙鬼怪等等的題材。長篇話本,主要為「講史」、「講經」兩大題材。例如講史的有《新編五代史平話》,講經的有《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其中講史的富含故事性,講經的已經出現一些神話色彩
綜上所述,宋代話本的意義在於說話人的底本,也就是說故事的底本。而其結構有起頭的入話,敘事的正文,以及多為七言絕句的結尾。種類方面,有短篇與長篇,短篇題材眾多,長篇多為講史與講經兩大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