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撰寫,經過多次編輯整理才成書,共有內篇七篇和外書四篇。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學說,強調仁義道德,並探討心性修養、政治哲學及處世哲學。
《孟子》在漢代被視為輔翼經書,後來在北宋時期被列入經義取士的考試範圍,南宋時正式列為十三經之一。
《孟子》與《論語》均為言論彙集,但篇章長短、記述風格和內容重點有所不同,強調仁義、性善和王制。
《孟子》記錄了孟子與弟子的問答,詳細闡述了其思想觀點,對儒家學說和後世影響深遠。
1.《孟子》的編撰者
• 《孟子》撰作者,說法甚為歧異,凡有五說。
• 或許今傳《孟子》書有部分確實出自孟子親筆(全書風格一致,文氣縱橫),但孟子生前並未編定成書。孟子死後,萬章、公孫丑之徒始加以編定,並略加改易。即《孟子》一書非成於一人之手,非輯於一時之記錄,乃是經過再次的編輯整理才成書。
2.《孟子》的傳本與孟子內外書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云:「作《孟子》七篇。」《漢書・藝文志》則著錄十一篇,今本孟子七篇,計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一般稱此七篇為「內篇」,其他多出的四篇則稱為「外書」。趙岐〈孟子題辭〉認為外書四篇非孟子本真,乃後世依放而托之者。但《荀子》等書所引《孟子》多有不見於今本者,可知《孟子》在漢時的傳本可能是十一篇本。外書極可能出自孟門再傳弟子之手,甚至可能出自偽託。
• 趙岐不注外書,並加以刪除後,外書漸不通行。《隋書・經籍志》已不見著錄。今傳《孟子外書》乃明代姚士舞所傳。清儒周廣業、焦循皆以為顯屬偽託。
3.《孟子》的性質與內容
(1) 《孟子》的性質及其入經過程
•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皆將《孟子》著錄在「子部」儒家類,漢代人將之視為輔翼經書的「傳記」。
• 唐代韓愈大力表彰孟子。但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監石刻十二經中尚無《孟子》。五代後蜀孟昶刻十一經,收入《孟子》,為《孟子》列入經書之始。
• 北宋神宗採王安石的建議,改以經義取士,士各專治《易》、《詩》、《周禮》、《禮記》一經,兼治《論語》、《孟子》。二程、張橫渠皆極力表彰《孟子》。
• 南宋朱熹《四書》地位逐漸凌駕五經。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黃唐合刻「十三經注疏」,《孟子》正式列為十三經之一。
(2) 《孟子》的內容
• 孟子的學說基本出發是孔子所倡的仁,進而發揚「仁」為「行而宜之」的義。孟子將「仁義」二字連在一起,造成仁義道德一個整體的儒家學說。至言《孟子》一書的內容,可分為五類:關於心性的探討。對於修養方法的意見。對政治哲學的闡述。對處世哲學的議論。對當世學者及古人的批評。
(3) 《孟子》與《論語》的異同
• 《論語》、《孟子》相同之處:
各篇篇名皆撮取篇首二、三字為篇題。
各篇都有若干章,各章之間大都無必然之關連。
留意《詩》、《書》六藝,敦教化,明人倫。
《孟子・盡心下》末章述孟子自言繼堯舜以來道統,承《論語・堯曰》孔子繼統之言。
• 《論語》、《孟子》相異之處:
《論語》短章多,長篇少;《孟子》反之。
《論語》氣平而實;《孟子》氣激揚閱肆。
《論語》記錄孔子容貌詳細;《孟子》僅記孟子言詞出處,較《論語》更偏向記言。
《論語》言性,《孟子》言性善;《論語》言仁,《孟子》言仁義;《論語》言志,《孟子》言養氣;《論語》言王道,《孟子》言王制。
《論語》所載及於孔子再傳弟子;《孟子》僅記孟子弟子之問答,不涉及再傳弟子。
《論語》記孔門弟子僅數人稱「子」;《孟子》則除萬章、公孫丑外,大都稱「子」。
4.《孟子》重要參考書目
• 焦循,《孟子正義》(十三經清人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 宋翔鳳,《孟子趙注補正》六卷(《皇清經解續編》本)
•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 孫奭,《孟子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8年)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 趙順孫,《四書纂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