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名義:《周禮》原名《周官》,由劉歆改稱《周禮》。
發現年代:《周禮》於西漢劉歆校理宮中藏書時發現。
作者:《周禮》據傳為周公所作,劉歆編輯成書,但現代學者多不認同。
變法關係:王莽和北宋王安石等利用《周禮》進行變法,引發學者爭議。
著成時代:傳統認為《周禮》為周公所作,但現代學者看法不一。
六官制:《周禮》以六官制為主要內容,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冬官不亡說:部分學者認為《周禮》的冬官篇未失傳,但未有確實證據。
歷代研究:《周禮》研究自東漢鄭玄注疏起,宋代至清末不斷發展,以孫詒讓《周禮正義》為集大成。
《周禮》屬古文經,本名《周官》。西漢哀帝時,劉歆奉命校理宮中藏書,乃改稱《周禮》,後世或有合稱《周官禮》者。
發現年代:《周禮》於漢時購補不易,且獻於朝,此書之出處有河間獻王、魯恭王、孔安國三說,可知漢初時,此書極少流傳,朝廷也未收藏。
作者:劉歆認為《周禮》為周公手訂,即其制禮作樂之具體記錄。
《周禮》與變法的關係
王莽變法利用《周禮》:王莽很崇拜周朝的統治,想要將周朝的制度照搬到現實漢朝的環境,看是否還能像周朝一樣天下大治,例如很多官的名字也都按照《周禮》所記的周朝官名給改了。所以,宋代與清代有人懷疑《周禮》的作者是劉歆,為了支持王莽變法,而擅自創作出了這本書。而王莽敗亡後,學者因此多譏為末世瀆亂不驗之書。反對《周禮》者,常將學術討論和政治好惡一起討論。自王莽後,《周禮》和政治則有強烈的關聯,且也會連帶激起《周禮》作者究竟是誰、著成時代、真偽的問題。
北宋王安石欲據《周禮》從事財務、行政等改革,亦遭反對。
清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挾今文《公羊》學說,運指《周禮》為劉歆偽造以利王莽。
著成時代
舊說周公手訂,此說大約始自劉歆,先儒多有和之,但今日學者信之者甚少。
如今已是眾說紛耘。近代學者已不承認《周禮》為周公所作之說,且對於該書作於何時,仍有歧異。
六官制
本書《周禮》主要談論周朝六官的官制,及其職掌。官制以所謂六卿為首,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 寇、冬官司空,以治國、治官、治民為宗旨,分掌所謂六職。因此,本書體例皆以六官為展開。
天官:冢宰,負責照料帝后並協助天子總理天下事務。
地官:大司徒,負責教育與賦稅事務。
春官:大宗伯,主管禮儀。
夏官:大司馬,主管軍事。
秋官:大司寇,主管司法。
冬官:大司空,主管工程。
不過今日所見《周禮》本(西漢所傳之《周禮》本),在西漢孝文帝求得《周禮》時,未見〈冬官〉一篇,因此便使博士作〈考工記〉補〈冬官〉之帙。〈考工記〉當是東周時期的手工藝與和製造工藝的文獻專著,因冬官所職與工程相關,故因而補之。
〈冬官〉不亡說與《古周禮》復原
根據《周禮.天官.小宰之職》,總計六部門各有職官六十種,共三百六十種,而今本家起來有三百四十三種和原初三百六十種的數目,相差無幾。因此,自宋代始,胡宏首先提出《周禮》並未殘缺的觀點,他認為地官和冬官的職務都是和民眾教育與生活相關,當年劉歆因此誤將冬官納入到地官中,因而〈冬官〉而未亡佚。
此後,更有王應麟於《困學紀聞》引程大昌之說,認為是〈冬官〉的官數散入其餘五官的。而後,也有俞庭樁撰《周禮復古編》提出不僅〈冬官〉散入五官,五官當中也有相互訛傳的。
然而,不管是胡宏、俞庭樁諸先生所提,並沒有堅強的證據支持,且官數仍不符〈小宰之職〉所言。不過,《周禮》職官有所混亂,有可能調整復原的說法,一直持續到明末,是個事實,也是研究《周禮》需要知道的階段。
《周禮》發現於西漢,但遲至王莽篡帝位時,劉歆才將其正式列入經中。東漢至唐,《周禮》仍以東漢鄭玄的《三禮》之注為主治學。
而宋代疑古之風盛,乃辯《周禮》是否為真出於周公之手,並企圖還原《周禮》的本來面目。
清末孫詒讓著有《周禮正義》,為清人新疏中最受推崇者,亦《周禮》研究之集大成之作。
了解先秦政治制度之參考材料:在傳世文件中稀少的狀況下,這些資料顯得彌足珍貴。
考察古代習俗:可於官制的說明中,間接了解古代的習俗。
對後代政治之影響:王莽依照《周禮》製作度量衡;北周、武則天時之官制都有根據《周禮》設立該官名。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