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四史
子部小說家
紀事本末體
叢書
版本學
(一)、四史
四史,又稱四史前四史,為正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之作,指《史記》、《漢書》、《後漢書》及《三國志》。這四部書籍涵蓋了從皇帝傳說時代、夏、商、周直至西晉時期的歷史,是中國正史的代表作。四史之後的史學著作多依循其框架,較無大的創新。
(二)、子部小說家
子部小說家是指子部之中記載街談巷語的文獻,其文字多為說書人講故事之話本底本。由於小說家的作品尚不能成為學術主流,故在東漢初期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中未將小說家入流。
(三)、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體的史書是在編年體史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種體裁以事件為中心,詳細記述其事件的始末。這種題材源於南宋袁樞所編《通鑒紀事本末》,是將《資治通鑒》的史事結合為一體,依序每題抄入《通鑒》的內容,使每一題目自成單元,便於技術清楚其他事件。因此,此體例能使因果關係清晰呈現,能快速掌握歷史變化的要點。然而,由於事件獨立成篇,時間序列有時會中斷,因此無法完全呈現事件的真實面貌。
(四)、叢書
叢書,又稱叢刊、重刊、重刻、套書,其為將許多種書籍以不同主題性和類別彙整編輯,並統一命名的一部大書。叢書形式分為綜合型與專門性兩種。綜合型叢書如《四庫全書》、《百陵學山》等,專門性叢書如謝如韶的《二十家子書》。近代三部大叢書為清乾隆內廷編撰的《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重刊的《四部叢刊》及《叢書集成》。這三部叢書對於中國典籍的保存與傳播影響甚大。
(五)、版本學
版本一詞出現於北宋前期,具有雕板印書之含義,故又稱印本。版本即為書籍在物質上的製作與種類分類。隨著書籍印刷方法的增加,版本之含義也愈加擴大。狹義而言,版本指的是書籍的印刷形式;廣義而言,包括一切書籍的構成形式。版本學則是以圖書為對象,以校勘學和目錄學為支柱,記錄圖書各種版本的異同,並研究其鑑定規律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