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精簡而切要地講述了東漢各家學說的情況及司馬談本人的見解,對於後世研究和了解六家學說具有重要意義。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是清朝編纂《四庫全書》時所作的目錄總提要,提供了對篇章的指導,是了解和研究六家學說的重要材料來源。〈論六家要旨〉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分別呈現了不同時代下學說的主流和地位變化。以下將針對這兩個資料中對道家的看法進行闡述和比較。
在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中,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都有正反評價,唯獨對道家只有正面評價,沒有批評。司馬談認為道家融合了陰陽家、儒墨的優點、名法的重要觀點,使人精神專一、動靜和諧、無形詮釋萬物,並且效益極高。這些觀點表明道家在當時融合了其他各家學說,以適應並解釋萬物,並且可以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成效。例如〈論六家要旨〉所說:「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以及「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事少而功多。」道家學說在東漢初期因為黃老之術的實行而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司馬談因此對道家只有誇讚,沒有批評。黃老思想在東漢初期作為主流學術,受到極大重視。
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子部.道家類〉中,道家被排在子部的第五十六位,屬於後段排序。道家類中少見老子、莊子等原始道家觀點及思想,多為宗教化、神話與靈異相關的內容,如符經、道德經、煉丹、成仙等。這是因為道家在東漢末年後逐漸宗教化,追求成仙煉丹之事,至清朝時已被加入了大量宗教化內容。編者在道家類的首篇中寫道:「後世神怪之跡多附於道家。」、「世所傳述,大抵多後附之文,亦非本質。」這表明編者認為清朝時的道家文獻多為後來附加的宗教化內容,並非道家學說的本質。
綜上所述,在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中,道家融合了黃老思想,成為東漢初期的主流學術,並加入各家學說以自成一派,司馬談對道家只有褒獎沒有批評,反映了道家在當時具有崇高的學術和政治地位。而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道家參雜了宗教化的內容,其在子部中排列於後段,顯示出道家在清朝時期的學術和政治地位較低,不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