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司馬光兩位史家各修撰千古名史,兩人的修史動機、目標、過程、方法有何異同?試略予比較、說明。
司馬光撰寫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司馬遷則撰寫紀傳體史書《史記》。兩位作者皆為各自體裁的代表人物。編年體以《資治通鑑》最為詳細、清晰完善;紀傳體則以《史記》開創並最具代表性,因此有「兩司馬」之稱。從二者的修史來看,有其異同之處。以下將分別進行列點分析。
(一)、修史動機
司馬光的修史動機源於奉旨修史,旨在為君王提供治國理政的參考。而司馬遷則因目睹漢武帝專斷封善,違背古制,感慨當時西漢政風日下,無人願意繼承史學傳統,故決心完成父親遺願,創作《史記》以表達個人之見。兩人皆有以史為鑒,警示世人的共同動機。
(二)、修史目標
司馬光修史的目標是為君主提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範例,希望通過《資治通鑑》顯示歷史事件的功過及其對後世的警示作用。而司馬遷則旨在繼承六經的學術傳統,糾正當時歷史記錄的偏差,繼承傳統文化。兩者皆有教育後人的目的,但具體方向有所不同。
(三)、修史方法
司馬光的修史方法嚴謹,分工明確,主要有四個步驟:第一,確定篇章目錄,依據事件的年月日編排;第二,彙集史料,由助手收集相關資料並考證;第三,進行初稿編輯,並由司馬光親自整理定稿;第四,撰寫考異篇,解釋史書中的異說。司馬遷則主要有兩個步驟:首先是文獻的收集,他因職務之便得以查閱官方典籍;其次是實地考察和訪問,親身收集口述資料,以補充史實。相較而言,司馬光依賴集體協作與書面資料的考證,司馬遷則更多依靠個人努力與實地考察。
(四)、修史過程
司馬光修《資治通鑑》自神宗皇帝命令開始,到全書完成,共耗時十七年。他甚至自獻三天僅睡三個小時,以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修史。司馬遷則在經歷宮刑後,用二十年時間完成《史記》。司馬光的修史工作受到朝廷支持,而司馬遷則是私人編纂,受職務限制較多。然而,兩位史家皆投入畢生精力,對史學貢獻良多。
綜上所述,司馬光和司馬遷在修史動機、目標、方法和過程上均有異同。司馬光奉旨修史,旨在為治國提供借鑒,而司馬遷則為正本清源,繼承傳統文化;司馬光注重集體協作和書面資料的考證,司馬遷則強調實地調查和個人研究;司馬光受朝廷支持,司馬遷則是個人努力為主。然而,二者均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完成了各自的不朽史著,展現了史家精神的傳承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