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描述「素習不大喜看戲文」的黛玉聽《牡丹亭》的反應:
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只聽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因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上,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益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纔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
一首短短的《牡丹亭》曲子,竟讓林黛玉為之「感慨纏綿」、「點頭自嘆」、「心動神搖」、「如醉如痴」、「心痛神痴,眼中落淚」,這裡面確有奧秘。試以此為例說明文學的閱讀活動。
《紅樓夢》作為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內含豐富的文學技巧和對經典作品的引用與融合。題中所述的林黛玉聽《牡丹亭》曲子的反應,便是這些文學元素的生動體現。以下將以此段描寫為例,分析文學閱讀活動中,讀者的經驗、心理脈絡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關聯。
文學的閱讀活動與讀者的經驗、心情密切相關,影響著作品帶給讀者的感受與理解。以林黛玉聽《牡丹亭》的反應為例,曲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和《西廂記》中的「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這些詞句,原本是表達女子青春隨時間流逝的無常感。然而,林黛玉因其身處賈府,逐漸目睹家族的衰敗,再加上她本人的多愁善感,使她對這些詞句產生了更深的感觸,並流下感傷的淚水。
在文學的創作與閱讀過程中,讀者往往會先從外界的素材出發,再透過個人的經驗與內心的聯想,將外在事物內化,賦予它新的意義,形成內心的意象。這種內化過程使得原有的事物與讀者自身產生聯繫,不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外物,而是帶有個人情感的符號。例如,林黛玉因為對賈府的衰敗有著深刻的感受,便將《牡丹亭》和《西廂記》中的詞句與自己的人生經歷聯繫起來,進一步加深了她的情感體驗,從而導致了「心痛神痴,眼中落淚」的結果。
綜上所述,文學的閱讀活動與讀者的過往經驗、內心的意象密切相關。不同的經歷、心境會使讀者對同一作品產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正如林黛玉的經歷影響了她對《牡丹亭》曲子的感受一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會因為自身的經歷和感受,與作品建立獨特的聯繫,從而使作品在他們心中產生深刻的共鳴和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