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文運動的緣起是對西崑體的省思,其原因則是西崑體側重在李商隱的胼文與詩風,講究雕章麗句、音律、用典,而李商隱之詩又富有隱含詩風,後續文人漸習浮華氣息。而這些發揚西崑體的館閣文人,透過更迭唱和(彼此唱和,指相互以詩詞酬答,互相呼應配合),推展西崑體寫作風氣,而造成獲得宋真宗的讚許支持,影響了世風往浮華發展。
因此,宋代古文運動便是針對西崑體的流弊而產生的,其影響擴及至散文、詩、駢文的創作上。此運動可以分為三階段,詳述如下:
(一)、初發階段:觀念宣導為主
北宋的古文運動,其中改革的主要對象,便為針對宋初追求浮華的西崑體而來的。在歐陽修發起古文運動前,早已有文人欲針對西崑體來作改革,欲師法韓愈文風。
此階段的先驅者有柳開、孫復、穆修、理學家石介。以下則個別分述其代表作品:
柳開〈上王學士第三書〉:提倡文以載道,不應過度雕琢辭藻。
孫復〈達張浻書〉:提倡為文動機應是張明作者修養。
穆修〈唐柳先生集後序〉:提出尊韓、重散、尚道。
石介〈怪說〉 :明白提出反對西崑體領袖楊億的言論,並批評為「綴風月、弄花草。」
但此階段大都忽視了文章的語言形式,大都讀有詞澀言苦之病。因此在此時期的改革依然有限,仍舊西崑體文風當道。而此改革仍需待至宋仁宗始的成熟階段,才有顯著的效果。
(二)、成熟階段
此階段的主要領袖作家為歐陽修與蘇軾。歐陽修為此階段乃至整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承上啟下,開一代文風,其後方為蘇軾繼承之。以下則以分述此二人之代表作品:
歐陽修:官位與學術地位高,以及樂於提拔人才。亦反對西崑體的浮華,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便有暗喻此意。歐陽修之文最大的特質為文道兼備,以〈朋黨論〉與〈醉翁亭記〉為例,都是歷代的佳作。
蘇軾:其文之題材、主題豐富多樣,無所不寫。古文代表作有〈留侯論〉、〈日喻〉等,文賦的代表作更有前後赤壁賦,以景襯托人生哲理,更融入道家、佛家思想。
(三)、後期:南宋政論文
以抗敵、謀劃收復之策為主題。代表作家有岳飛的〈五岳盟祠記〉,以及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九議〉,還有陳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先談及古文運動的緣起,便是西崑體,側重李商隱的風格,造成文人浮華氣息。再來針對初期、成熟、後期來作展開。
初期之要,在於柳開、孫復、穆修、理學家石介講述觀念為主,但文章仍不夠成熟,效果有限。成熟期,在於歐陽修與蘇軾。後期為南宋政論文,著名有岳飛、辛棄疾、陳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