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分別分類與登錄圖書所撰的《七略》與魏晉南北朝興起的四部分類,蔚為圖書分類之兩大系統。試述漢代至唐初之間圖書分類的演變過程與特色。
因漢代書籍存量增多,需要一種系統性的方法來整理圖書管理系統。因此,劉向、劉歆父子受命領教群書,開啟了中國圖書目錄分類之先河。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為劉向之《別錄》,其後其子劉歆取《別錄》之要另編《七略》。
《七略》共分為:輯略、六藝略、詩賦略、兵書略、諸子略、數術略、方技略。然而,輯略為學術源流之序論並不納入,因此實為六略,共三十八類。此分類系統依圖書性質分門別類,概述學術之源流,以及治學之門徑,為中國的圖書目錄系統一大開創。
隨後至魏元帝時,秘書鄭默編《中經》,而後晉秘書監荀勗依 《中經》重編《中經新部》,總括羣書分為四部:
(一)、甲部:為六藝及小學之書
(二)、乙部:為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書
(三)、丙部:為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
(四)、丁部:有詩賦等內容。
此一類分類系統的最大特色便為由七略轉為四部,也就是所謂的四分法。並以甲、乙、丙、丁分類序數出現,而後便為將史部作為獨立大類而分。而在《中經新部》編後不久,東晉李允又進一步編《晉元帝四部書目》,以五經為甲部,諸子為乙部,史記為丙部,詩賦為丁部。從此便開啟了後世以經、史、子、集四部作為圖書分類的嚴格標準。至唐代修《隋書經籍志》乃直接將四部分名,直標為經、史、子、集。自此之後,大多因循而不改。
綜上所述,從漢代劉向、劉歆父子所撰的《七略》到魏晉南北朝的四部分類,圖書分類經歷了由七略至四部分法的演變。劉氏父子的分類體系奠定了中國圖書分類的基礎,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四部分類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系統,最終在唐代得以確立並沿用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