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學術的流變促使諸子學說的興起,並因交通的便利性提高,許多學者經常聚會討論學術思想,導致戰國末年出現了思想合流的現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齊國的黃老思想與治術,這一學說融合了法家、儒家、墨家、名家,以道家為主體,展現出高度的融合性和相容性。以下將描述黃老思想在戰國末年的表現意義及其代表著作。
黃老思想並不是某個人一時形成的思想體系,而是當時齊國的學者們根據管仲的治國之道,彙整出來的學術系統。管子的《管子》是闡述黃老思想的重要著作,齊國是其最佳實踐代表。從學說思想而言,黃老思想以道家為主,輔以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其學說最大的特色在於重視實際應用,而不過分講求理論。
因此,黃老思想特別強調與法家思想的結合,但又不同於法家的專斷,而是以道為本,法從道生,即所謂的「道論法」。這種結合顯示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同時也體現了法家的實際應用。此外,黃老思想還結合了儒家與法家的思想。這種結合使得儒家的倫理理念轉化為實用的政治策略,具有實質性的政治意義。黃老思想的融合性使其在治理國政上具有顯著效果。
黃老思想實際上是管仲治國理念的延伸,經由戰國末年諸多學者的討論和總結而成。它融合了儒、法、墨、名等諸家學說,以道家為核心來治理國政。然而,黃老思想的最大影響在齊國,隨著齊國的滅亡,其他學說逐漸取而代之。黃老思想在齊國滅亡後的主要運用時期為漢初,主要用於養民和國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