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諸子學的興起改變了以往僅有官學的局面,逐漸向下層百姓普及,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學說思想。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這一非凡的學術景象。以下分點列述其興盛的原因。
(一)、時代之需:
因為戰國時期周王室地位漸趨弱化,貴族多漸棄周公之禮樂制度,導致周文疲弊。此外,社會上諸侯國連年戰亂,政治黑暗,時有有智、有才之士欲挽救時局,創立諸多學說,希冀建立新的時代秩序和規範,並以解釋周文,即是周禮樂的可行性來展示其學說的功用。
(二)、官學之下流:
以往由學官掌握的學術,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政府體制的衰落,學官制度逐漸喪失,學術因此下流至民間。私人講學之風盛行,創立自家學說者廣受學生歡迎,孔子即是其中的最佳例子。思想言論得以自由發展,有才學之士相聚,共同探討學術。
(三)、思想言論之自由:
戰國時期,思想言論未受嚴格管控,有才學之士相聚,知識和學說得以碰撞,故學說呈現多樣性。
(四)、養士競爭:
春秋戰國,各國競爭激烈,無不爭取人才。各國對士人的需求使得各種思潮逐漸傳遍天下。
(五)、交通發達:
各國互通有無,有利於思想學術的傳播。
總結而言,戰國時期諸子學興起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上五點。諸侯國之競爭、周文之疲弊、人才之吸引,及其對周文的解釋和另立新說的努力,符合當時社會的需求。此外,學術之下流、養士競爭以及交通便利發達,亦是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