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錄學
2. 辨偽
3. 四書章句集注
4. 論六家要旨
5. 文史通義
(一)、 目錄學
目錄為「目」與「錄」之合稱。「目」即為一書之篇目,「錄」為一書之旨意。目錄具有整理全書並揭示書籍內容的成效,可將一系列書籍以篇目和旨意整理成一篇文章,供讀者於書海之中了解書籍之大要,並查找圖書資源。目錄學研究目錄及目錄事業發展規律之科學,可謂姚名達於《目錄學》一書中所說:「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也。
(二)、辨偽
書籍是探究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素材和途徑。然而,由於中國古典書籍多次歷經天災人禍,書籍失傳甚多,難免為後世有意偽作,或因失誤而形成偽書。因此,辨偽是整理古籍的一大工作,是研究考辨史料真偽及其年代之科學,旨在恢復書籍本來面貌,作為史料加以保存及運用。常見的辨偽方法多從目錄書述中查找,或從社會風氣、文字應用等方面入手,或以作品的背景脈絡與細節進行考察。辨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各家也各有其說,但應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細加辨別書籍背景與前因後果,以免誤判書籍之真偽。
(三)、《四書章句集注》
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所作,其書包含對《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及〈中庸〉兩篇文章的註解。這四部著作加入理學觀點加以闡述,《四書章句集注》在南宋即產生巨大的影響,顯現出《四書》地位超越《五經》之趨勢。至元明時期,科舉考試將《四書》列為必考,《五經》為選考,《四書章句集注》亦為必考參考書。由於宋明理學發展興盛,使得《四書》的地位在元明時期大於《五經》。
(四)、〈論六家要旨〉
為東漢司馬談所作,收錄於司馬談之《太史公自序》。該篇文章旨在評論東漢前期各家學說之長短,包括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家。在此篇中,唯獨道家受司馬談推崇,僅以誇讚其長處而無短處。由此可見,東漢前期因黃老之術之推行,使道家具有一定之政治地位。
(五)、《文史通義》
為清代章學誠所作,於《四庫全書》中歸為史部史評類。全書以「六經皆史」為重要命題,其中之「史」即為王官學,王官之資料與知識可明道經世、經世致用之說。全書內容廣泛,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訟、史德、方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