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經的起源
最初的經書被稱為「六經」,這在《莊子·天運篇》中有所提及。六經包括《詩經》、《易經》、《書經》、《禮經》、《樂經》以及《春秋》這六本書。然而,今文家和古文家對這六經的排序有所不同。經文家依照重要性排序為:詩、書、禮、樂、易、春秋;而古文家則依據成書時間順序排列為:易、書、詩、禮、樂、春秋。需要注意的是,「六藝」可以指代六經,但六經不等同於六藝。
二、五經的確立
隨著歷史發展,六經中的《樂經》因焚書坑儒和秦漢之間的戰亂逐漸失傳,剩下五經。這五經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和《春秋》。然而,漢代與唐代對於五經中的「春秋三傳」中的「傳」和「三禮」中的「禮經」界定有所不同。漢代的傳是指《春秋公羊傳》、禮經是指《儀禮》;而唐代的《五經正義》則是《左傳》和《禮記》。這些差異主要源於對經文解釋的不同傳統。關於樂經失傳的原因,學者們有兩種主要說法。第一,認為樂經本來只是作為詩的附屬樂譜,從未被正式列為經書;第二,認為樂經在秦代焚書坑儒事件後失傳,此為主流說法。無論哪種說法,樂經的缺失都標誌著經學從六經到五經的轉變。
四、五經到十經的過渡
在後來的發展中,經書的範圍進一步擴展。根據講述六朝史書之《宋書·百官志》,十經的確立包括原有的五經加上《公羊傳》、《穀梁傳》,以及將《禮經》分為《禮記》、《周禮》和《儀禮》。此外,《春秋》經合併了《左傳》,並增添了《論語》和《孝經》,雖然《論語》和《孝經》合為一經,但實際上仍屬十一經。
五、十二經到十三經的演進
在唐代,經學進一步擴展,加入《爾雅》一書,並將《論語》和《孟子》分開,形成十二經。到了宋代,因為唐代韓愈,以及至北宋王安石的推崇和的努力,《孟子》於南宋高宗初期入經(國子監石經),以及南宋光宗黃唐合刻十三經注疏被正式納入經部,形成了十三經。需要注意的是,《孟子》入經部並非因為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因為當《孟子》入經部時,朱熹尚在嬰兒時期,這一點需特別注意。
六、總結與後續發展
從六經、五經到十經、十二經、十三經,經書範圍逐漸擴大,反映了文化的演進和經學的發展。經典數量的增加表明文化範圍的擴展,反映出經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最後,關於所謂的十四經、二十一經等,這些都是個別學者的主張,並未成為廣泛共識,因此在此不作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