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字
(一) 葉兒
元人稱「小令」叫作葉兒。小令,是相對於套數而言的,指體制短小的歌曲,在每一曲調都可以獨立成章、各自為韻。在體制上,包含單支曲牌單首歌曲的「尋常小令」、同一曲牌多首歌曲所組成的「重頭」,以及兩到三支不同曲牌組成一曲,且不超過三支曲牌的「帶過曲」。帶過曲需要以「同宮調同管色」為基礎,且首尾一韻到底。
(二) 散套
散套,又名套數,也叫大令,是由宮調或管色相同的入若干曲調「聯貫而成的」。普通情形下,套曲的形成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沒有科白、只供清唱。
每套首尾,限一韻到底,不可以換韻。
曲牌相同的曲子,可以連用。
每套必須有尾聲,表示結束。
(三) 劇套
元曲戲套,又稱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宮調的數支曲子連綴而成的,具有相對獨立的故事情節和完整的主題思想。劇套的出現,是元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元曲從單曲發展到組曲,從小令發展到套數,從而大大豐富了元曲的表現力。劇套的題材,十分廣泛,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愛情故事等。其中,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劇套,最為常見。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
(四) 宮調管色
宮調是一種音樂理論上的標準,用來確定音樂中各個音的高低和音階的組成,在實際演奏中,它也可以指示特定曲牌使用的音高和音調。此時音高與音調的表現,由演奏樂器的材質所定,故以「管色」或「笛色」一詞指示。但也因為不同種類的樂器在演奏時可能會產生微妙的音色變化,便會使得宮調的表現與樂理學所制定的標準宮調有所不同。此外,除了用來限定管色(笛色)的音高和音調,宮調也常常與特定的情感或情境相對應。
(五) 襯字
襯字的使用自「曲」開始,且南北曲用法不一。襯字是在曲律規定的必須字之外,所增加的字。是以在不妨碍腔調節拍情形之下,可於本格正字之外添出若干字,以作轉折、聯續、形容、輔佐之用。這種襯字在歌唱時,應該輕輕帶過去,不占重要拍子,尤其北曲是如此。襯字只能加在句首及句中,不能在句末。
(六) 增字增句
增字與增句都是在曲牌的本格正字之外,另外新增而成的。增字、增句與襯字不同的是,增字增句往往與正字的使用、地位相當、渾然一體,也因此難以區辨何為正字與增字增句。不過,只有特定曲牌才可以句子增損,襯字則多數曲牌都可使用。
(七) 曲韻十九部
元代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韻》提出了曲韻十九部,這一改革對當時的語音系統有深遠影響,對元曲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曲韻十九部主要特點在於以實際語音為基礎,打破傳統韻部系統,將同音字歸入同一韻部,並調整合流分流字、增減韻部。這種劃分包括一東鐘,二江陽,三支思,四齊微,五魚模,六皆來,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歡,十先天,十一蕭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車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尋,十八監咸,十九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