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要死記硬背,要了解此書的背景創作脈絡,就像了解一個人一樣去了解它。 帶著想了解什麼「問題」的意識去了解書籍。先看過講義了解大概後,再看書了解細節,並且可以善用 AI 「整理」重點。
經學之源
《周易》以其獨特的卜筮和哲學思想,探討了變化的關係,對中國文化和思想體系影響深遠;《尚書》則是上古歷史與政府公文文獻的彙編,記載了從堯舜至春秋時期秦穆公的歷史和政治思想,為歷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反映了先秦社會的風俗人情和政治生活,並以其藝術形式和情感表達影響了後世文學發展。這三部經典共同構成了經學的源頭,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思想根基。
三禮學
三禮學之中,以《禮記》為其宗要,闡述禮之核心意義,補充《儀禮》制式條文的不足。而《周禮》則可以窺探先秦之政治制度(周朝職官紀錄)與古代習俗。《周禮》 《儀禮》、《禮記》三書原各別行,漢末鄭玄兼注三書,盛行於世,始有《三禮》之名。
春秋經學
因為孔子見到世道衰微、是非不明,於是孔子私修《春秋》,因而表面治史,實則傳達價值觀還有歷史批評,字裡行間多有 「微言大義」。歷史部分因《春秋》多為簡單描述,《左傳》則專屬補充歷史部分。專門講述「微言」者可見於《公羊傳》;專門講述「大義」者,則可見於《穀梁傳》。《公羊傳》、《穀梁傳》主要以問答形式簡要說明《春秋經》的義例或微言大義。
論孝雅孟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涉及個人修養、人倫關係和政治哲學,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經典,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有深刻影響;《孝經》以孔子與弟子曾參的對話形式,闡述孝道在家庭和社會中的重要性,自漢代以來被視為倫理典範,唐代更列入十三經之一;《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訓詁書,解釋古語詞、方言及各類專有名詞,被視為古代詞典,對後代詞書編纂和語言研究有重要影響,唐代時被列入十二經;《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編撰的語錄和文集,文學性強,並且強調仁政和王道,南宋時被正式列入十三經之一。這四部經書共同構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對後世學術、倫理和政治思想有著深遠影響。
經學發展歷程可分為幾個主要時期:先秦、兩漢、魏晉、隋唐、宋、元明及清代。先秦時期奠定經學基礎,孔子整理六經。兩漢經學昌盛,儒學成為官方學說。魏晉時期,玄學興起,經學中衰。隋唐經學南北學融合,隋朝經學合流,唐朝經學統一,重視經義和經文整理。宋代理學興起,強調心性修養和義理闡述,影響深遠。元明時期,朱子學成為主流,四書地位超過五經,且士人大多只為科舉利祿,固化嚴重。清代經學注重實證,經世致用,漢學風氣盛行,考據學發展,最終形成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經學史展現了儒家經典在中國文化和學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變遷。
史書體裁概說
政書體:三《通》詳述
國學部分(國學導讀)
1. 黃啟書。《國學導讀講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22日修訂。
2.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方介。2007。《國學導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 葉國良、李隆獻、夏長樸。2005。《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