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作者對於紀、傳二體的主要分判標準為何?
2. 作者對於《史記》、《後漢書》(文中省略「後」字)、《三國志》立紀的體例,皆有批評;獨於班固《漢書》,無所疵議。試就所知四史內容,平議作者的見解是否允當。
《史通·列傳》節錄的內容探討了中國歷代正史中紀傳體的發展及其區分標準。作者劉知幾在文中詳細討論了「紀」與「傳」的區別,並對《史記》、《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的紀傳體編撰進行了評析。本文將從紀傳體的區分標準、對正史的批評及對歷史正統性的思考等角度,分析劉知幾的觀點並補充個人看法。
首先,劉知幾對「紀」與「傳」的區分標準做了明確說明。他指出:「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也就是說,「紀」是以帝王朝代的時間為主軸記錄歷史,而「傳」則是記載臣子事蹟,起補充「紀」的作用。例如《史記》中的「項紀」,劉知幾認為應屬「傳」而非「紀」,因為項羽不具備正統的帝王地位,故其行事應列於「傳」而非「紀」。
其次,劉知幾對各正史的批評集中於對紀傳體的正確應用。他批評《史記》將項羽列入本紀,認為:「如項羽者,事起秦餘,身終漢始,殊夏氏之後羿,似黃帝之蚩尤。」即項羽作為非正統君主,不應列入本紀。而《後漢書》記載后妃六宮,也被認為應列於傳中,因為后妃不具備正統君主的身份。同樣地,對於《三國志》,劉知幾認為孫權和劉備作為一方之主,應列於本紀,而非列於傳,因為其歷史地位和影響力足以構成正統。
而後,劉知幾對《漢書》無批評,是因為《漢書》創立了斷代史紀傳體的體例,且其記載符合正統的標準。他強調:「非天子,無年號,無國統者,不當入本紀。」這表明,只有具有正統地位、年號及國統的君主,才應列入本紀之中。由於《漢書》所記錄的西漢帝王符合這一標準,因此未受到劉知幾的批評。
最後,余以為劉知幾的這種對正統性的強調,固然有助於確立歷史敘事的權威性,但也可能過於狹隘地排除了歷史上其他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和事件。項羽雖未成為正統帝王,但其在秦末漢初的歷史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東漢后妃六宮雖非帝王,但在東漢政局中扮演著實際掌權者的角色。因此,過於拘泥於正統性可能忽視了歷史現實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綜上所述,劉知幾通過《史通·列傳》對紀傳體的解釋和對正史的批評,強調了正統性在歷史記錄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史書應當嚴格區分「紀」與「傳」,確保帝王與臣子的記錄各有所屬,這樣才能維持歷史記錄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個人認為,雖然這種嚴謹的態度有助於建立正統的歷史敘事,但也應注意歷史人物及事件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史書編纂不應過於拘泥於形式和正統性,應兼顧實際歷史影響,以完整、真實地呈現歷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