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正史中的前四史,即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和陳壽的《三國志》,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和聲譽。這四本史書不僅開創了中國古代史學的傳統,還在歷史書寫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重大創新,為後世史學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四史之後則無太多創新。 以下則列點分述四史之書。
《史記》:司馬遷的《史記》作為第一部通史,開創了紀傳體的歷史書寫形式。該書以人物傳記為主,通過敘述重要人物的生平,展示整個歷史進程。司馬遷在《史記》中運用了簡潔明快的敘事筆法,文風獨具一格,並大量採用了文獻資料、口述資料以及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考證,使得《史記》內容豐富多彩。此外,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表達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學術思想,對後世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書》:班固的《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開創了而後斷代史的書寫形式。班固對《史記》進行了改造,將紀改為本紀,列傳保持不變,書改為志,並刪除了世家部分,增設表的形式,使之更為完整和詳細。《漢書》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如《漢書·食貨志》詳細記錄了漢代的經濟情況。此外,班固的文筆華麗,風格偏向駢儷,特別是在文學作品的保存方面,如《蘇武傳》,展示了高度的文學價值。 並且始創〈藝文志〉一篇,依據劉歆〈七略〉為基礎所,可知學述概況,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後代因之。
《後漢書》:范曄的《後漢書》則增設了「文苑傳」兩卷,這一部分反映了東漢時期文學地位的獨立性和發展趨勢。此外,范曄對於班固的《漢書》中的不足進行了補充和修正,特別是在論贊部分,他致力於評論歷代人物的德行和政績,文章中多有弦外之音,文筆高妙。例如,他對曹操的評論即展示了其正直的史觀和獨特的視角。
陳壽《三國志》:陳壽的《三國志》為記述三國之重要史書,該書首次以紀傳體和國別體結合的方式記錄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他以魏為正統,分別記述了三國各國的歷史興衰。此外,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釋,極大地豐富了史料內容,成為中國古代史書注釋的開端。
綜上所述,前四史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司馬遷的《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體例;班固的《漢書》確立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典範;范曄的《後漢書》拓展了文學和歷史的融合;陳壽的《三國志》則以其獨特的國別史記述方式,為後世提供了詳細的三國歷史紀錄。前四史成為後代史家創作的基石,也為中國文化和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