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制禮作樂而至春秋時期諸候國興起,社會、戰爭問題層出不窮,以致世道之紛亂,因此於先秦時期出現六家之說,以嘗試用不同改善之學說、方法、態度以立世道。而其中,儒、道、墨三家對於周之禮樂態度上又有所不同,因而發革出多樣的學說。以下則以儒、道、墨三家對於禮樂態度上之異同,以及其思想之差異而分述之:
(一)、儒:儒家當以孔孟為其代表,其核心便為仁之一字,而仁之一字則涵有使周禮樂:「生命化之意。」使之禮樂實質於心出,而非流於形式。並且,據牟宗三先生於《中國哲學史十九講》中所道:「春秋時孔子出,是為其反省周文和先王之說。」因此,儒家支持周禮樂並以孔子提出仁之一說,使禮樂回歸於人心,恢復其價值。
(二)、道:道家以老子和莊子為其代表,核心便為自由無拘,是一種超然於世道的哲學,追求心性的解放和高級的修養。因此,道家頗為特殊,其說是以超然於周禮樂之存在,不被外在的教條所拘亦可有所秩序。不支持周文,亦不反對周文,反而超然於周文,又有所規序。
(三)、墨:墨家以墨子為其首,以兼愛非攻、提倡簡模、重視平民為其特色。但因周禮樂許多要求對其平民資有不堪,例如三年之喪貴族可行之,但平民仍需生產工作,三年之時間可謂長久。因此墨家極反對周文,是出於較為功利、視民平等的簡模之說。
綜上所述,儒、道、墨三家皆有不同的學說差異與處世態度。儒家支持周禮樂,並使周禮樂生命化,以推「仁」之一說,並使禮樂回歸自心,不再流於形式,發揮其價值。墨家以簡模愛民之說反對周禮樂。而道家則以超然脫俗的境界超越周禮,使自心不被外在條文所束縛,達到內心自由自在的境界。雖表面上反周文實則超越了周文,而亦有所規序。最後,重要的是三家雖對周文抱持不同看法,然則其相同處在於對周文、前代學說解釋之意願,解釋周文而顯自身學說之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