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儀禮》被稱為《禮》或「禮經」,其中有些篇末附有「記」,稱為「禮記」。
孔壁中的《禮古經》共五十六篇,今傳十七篇《儀禮》中部分融入了古文字句,其餘三十九篇已亡佚。
司馬遷認為《儀禮》是孔子所作,唐朝孔穎達等人認為是周公所作,但缺乏證據,現代學者則認為《儀禮》為先秦古書,確切作者和時代無法確定。
《儀禮》包括17篇,涵蓋冠禮、婚禮、射禮、喪禮等,各版本篇次排列依禮儀種類和輕重緩急而定,鄭玄注本、大戴本和武威本各有不同編次方式。
漢至唐興鄭玄《儀禮》注,宋代《儀禮》學不興,清代則以句讀、釋例與正義為主,民國有《儀禮》影片的復原研究計畫。
《儀禮》記載古代貴族政治、社交與人生禮儀,對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並影響秦代以後的禮儀制度,如鄉飲酒禮和婚禮的六禮等。
漢代不名《儀禮》,而謂之《禮》,專門針對「經」類別而言之的,因此又稱「禮經」。且在儀禮十七篇中有的篇末附小部分的「記」,作為針對禮儀正文的說明,因此在漢代,這些集合之「記」稱為「禮記」,不過不是當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之名。
孔壁中《禮》用古文寫作,合計五十六篇,稱《禮古經》。漢朝時,鄭玄注《儀禮》時,他依照學官所傳十七篇今文《禮》為主本,兼採《禮古經》古文之內容,因此今傳十七篇《儀禮》中,古文字句已部分融入《儀禮》中,而《禮古經》之其餘三十九篇,在其餘書只見篇名,實則亡佚。
作者約言其綱有三說
司馬遷認為是孔子所作。因為《禮記.雜記》中談到〈士喪禮〉是孔子時寫作的,那麼行文風格與〈士喪禮〉極為接近的其他各篇也應當於孔子前後撰寫,因此司馬遷較為籠統的說「固自孔子時」。
唐朝孔穎達、賈公彥認為是周公制禮作樂時所作,但缺乏有力證據證明此觀點。
邵懿辰認為《儀禮》為孔子手定,其後皮錫瑞支持此說,且更進一步主張六經接孔子手定。
總之,《儀禮》為先秦古書,雖各篇寫作風格一致,但目前無法證明各篇出自同一人之手。而寫作時代,約於孔子前後,確切時間無法得知。
《儀禮》各篇內容
〈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
〈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
〈聘禮〉〈公食大夫禮〉〈觀禮〉
〈喪服〉〈士喪禮〉〈既夕〉〈士虞禮〉
〈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 〈有司徹〉
體例:共有三種版本,每版本之篇次是依心目中禮之種類與輕重緩急來作安排。
鄭玄《儀禮》注本:鄭玄注《儀禮》,篇次先後依劉向《別錄》所定。鄭玄本依人生次序為主,而以士、大夫、國君、天子等階級為次要脈絡穿插其間。
大戴本:大戴本略依《禮記.昏義》:「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鄉射,此禮之大體也。」
武威本(慶普本):主要依人生次序編次,再推及大夫、國君、天子之禮儀。
漢至唐興鄭《儀禮》注,尤其是漢朝三禮學咸尊鄭《注》,宋《儀禮》學不興,清以句讀、釋例與正義為主,民國則有《儀禮》影片的復原研究計畫。
其內容記載古代各層貴族之政治、社交與人生禮儀之詳細儀節,可藉此了解古代文化樣貌。
秦代以後禮儀雖有因革損益,但亦多源自先秦而有變型。如鄉飲酒禮至清道光年間方以經費困難而廢;婚禮仍因「六禮」之名;三年之喪猶存於漢代以後官僚丁憂之制;台灣民間喪俗亦多存古意。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