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是十三經中唯一在漢朝以前即稱為經的書,強調孝道的重要性並提高其地位。
《孝經》可能作於戰國末期,由孔子或其弟子曾參所作,後來被歷代統治者及儒者重視。
《孝經》以問答形式闡述孝道,包括孝的根本、天子至庶人的孝道及孝的重要性和實踐方式。
《孝經》的傳本包括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經歷了多次編訂和注釋,並在唐代正式列入經書。
《孝經》的名稱
• 十三經中,在漢朝以前即稱經者,只有《孝經》一書。蓋若只云「孝」字則不知所云。然此稱呼,亦正提高其地位以躋經書之林,故當在戰國末年於五經之後。五經之經名為後人所加,而《孝經》則始有其「經」字。
• 漢人尊《孝經》的稱呼現出其作為崇典,法則之書。
《孝經》的作者與時代
• 《孝經》的作者自漢至晉,多認為孔子或其弟子曾參所作,宋以後始有異說,凡有七說。
• 是《孝經》可能作於《荀子》之後,屬《呂氏春秋》成書之前,約當西元前三世紀中後期。為戰國末年儒者託名曾子所著。
《孝經》的內容、性質與人經過程
• 《孝經》記孔子、曾子以問答的方式闡述孝道之重要性,是以孝代替孔門之仁,改儒家德治、禮治為孝治,受到歷代統治者及儒者所重視,其中分為三類:
經書的學統:始于開宗明義章,以孝為德之本,教之所由作生。
分論為天子至庶人的孝道。
雜論孝的重要性、行孝的方式及孝的作用,推而至於事君之道。
以上可以體現出「孝」之本由生,再將「孝」推己及人,而「汎愛眾而親人」,能為父母著想,定會為其他人著想。
• 《孝經》本非經書,撰作之初有意比附經典,故依「經」字名書,趙岐〈孟子題辭〉指出漢文帝時《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而漢代提倡孝道,《漢書.藝文志》附於六藝略之後。
• 唐玄宗李隆基注,即今《十三經注疏》之本。唐代開成二年刻十二石經於長安太學,正式將《孝經》列入經書而合刻。但其文意淺近,其性質、地位與價值,略等於《禮記》之一篇。
《孝經》的傳本
(1) 《今文孝經》
• 今文本《孝經》即《漢書·藝文志》所稱者,但來歷不甚明瞭。劉向曾校訂,編十八章為其定本,以比較今古文版本。漢末「鄭氏注」荀勖以為即是鄭玄。此本流行於南北朝。在玄宗御注本後散佚。唐開元7年及10年各有改訂。唐開元10年玄宗御注本頒行天下,為玄宗第三次編本,採鄭注本、司馬貞之說。天寶2年又重注頒行,天寶4年以御注刻石於太學,稱「石臺孝經」亦即《十三經注疏》本之來源。
(2) 《古文孝經》
• 漢代古文本。或又有三個傳本。《隋志》載梁時已亡佚。隨後所得附孔安國《傳》的《古文孝經》,劉知幾與司馬貞辨其真偽。日本版《古文孝經》及孔安國《傳》,此本《四庫提要》以為出於偽撰。因此可知《古文孝經》本來面目難尋。
《孝經》重要參考書目
邢昺,《孝經注疏》(玩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印影印,1978年)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