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名義:
《尚書》又稱《書》或《書經》,名稱不一。「尚」有上古之意,而「書」指的是寫在簡冊上的公文書,全書主要由此類文書構成。
作者:
一說相傳為孔子所編定,一說認為尚書的編輯不出於一人之手,也不成於一時。
版本與〈書序〉:
《今文尚書》:用隸書寫成,由伏生口述,再以漢初隸書寫定。
《古文尚書》:用篆書寫成,但已亡佚,且發現時機晚,理解難度大。
偽《古文尚書》:東晉梅賾所作,唐代認為其為真作,但後代(宋朝)認定其為偽作。
〈書序〉:孔安國作,偽《古文尚書》之序,方便讀者理解篇章大意。
內容與體例:
《尚書》以記言為主,由公文書構成,記載從堯舜到春秋時期的重要文獻。
六種文體:典、謨、訓、誥、誓、命。今文《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學術發展:
兩漢今古文之爭:主要是經學利益之爭,東漢鄭玄統一今古文版本。
宋代尚書學:王安石《三經新義》、蘇軾《東坡書傳》,懷疑偽古文尚書及偽孔傳的真偽,蔡沈《書集傳》成為元代科舉考試的重要書。
清代尚書學: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
價值與影響:
《尚書》可作為春秋時代之前的重要文獻,有史學價值和政治性,並記載古代聖賢的美德事蹟。
偽《古文尚書》在學術研究中有一定價值,影響魏晉子學及後代學者的研究。
書名名義:
立名取義不一。《尚書》又稱《書》或《書經》。
先秦多稱作《書》,秦漢之際稱作《尚書》。而漢代,則出現《書經》之名,此名至宋代漸通用。
「尚」根據偽〈孔序〉:「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可有上古之意。
「書」指的是「簡書」,寫在簡冊上的公文書。全書則大抵由此類公文書所構成。
作者:
有二說。一說,自史記、漢書以來,相傳尚書出自孔子之手所編定;二說,出自楊萬里,說到尚書的編集,既不出於一人之手,復不成於一時。
《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偽《古文尚書》與〈書序〉 :
今文與古文
今文:以漢代隸書寫成的書,隸書則近於楷體了
古文:先秦寫成的文字,因時代久遠,常難以讀懂。
還有其他今、古文本《尚書》的差異:書寫字體有別、篇章字句有出入、經說解釋有所不同、傳授淵源不相同。
《今文尚書》:沿至今
伏生於秦焚書之禍時,將家傳尚書藏於屋壁之中,待漢初始定,由壁中取出,而竹簡已有斷爛,僅取得二十九篇。那麼今文尚書是如何寫成的呢?原先壁中取之尚書其實還是為以先秦文字寫成的古文尚書,而後伏生一來活的長,二來有背誦過尚書,所以古文尚書可以讀得懂,所以口述,再以漢初的隸書寫定,逐為今之《今文尚書》二十九篇。
《古文尚書》:已亡佚
兩漢所謂《古文尚書》約四說:
《史記·儒林列傳》所言孔安國本
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漢書·藝文志》稱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出孔壁古文本
《漢書·景十三王傳》稱河間 獻王所得本
東漢時,杜林於西州所得漆書本《古文尚書》一卷。
古文尚書不被重視的原因,一直沒被立學官,至今古文尚書已亡佚。
相較今文尚書,今文的隸書書寫系統,漢朝人較能看懂與接受。
古文尚書發現的時機比今文尚書晚,今文尚書在古文尚書發現之前,早已在傳播與教授。
根據《漢書 · 藝文志》,古文尚書遺漏脫簡(竹簡遺漏)的部分較多。
漢代先以今文經學為主流,並先確立今文經學之學官。且東漢大儒,賈逵、馬融、鄭玄,注尚書僅及今文部分。
偽《古文尚書》
西漢 張霸:兩百篇本 (已不傳)。
東晉 梅賾:五十八篇本。
冒稱孔壁古文尚書,半真半偽。
不過唐人修《五經正義》時信以為真,《尚書正義》即以此書加以疏解。
後代之人,如宋代,吳棫、朱熹,發現其疑點,明朝至清朝,已有人考證,認其為偽作。
〈書序〉:偽《古文尚書》之序。
此序作,為孔安國所作偽造之〈序〉。此篇〈書序〉之文章,初離經獨行,但偽《古文尚書》將之拆散,附於各篇之前。可能是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使讀序可知此篇大意。
今文《尚書》內容與體例:
以記言為主,全書則大抵由公文書所構成。
《尚書》時間所記,上起堯舜,下訖春秋時期秦穆公。
內容:六種文體
典:記錄重要的儀式和禮儀制度。
謨:記錄帝王和大臣的謀議。
訓:記錄帝王的教誨和訓示。
誥:記錄告諭臣民的文告。
誓:記錄帝王在戰爭或重大事件中的誓言。
命:記錄帝王的詔令和任命。
其他篇名命名方式,以人名、因事、內容而命名為原則。
體例:記言體。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大部分。
價值與影響:
今文尚書,可作為春秋時代之前,強說明性的文獻。加上,更有其史學價值,紀載王家真實檔案和後人述古篇章。並且,今文尚書可作為非傳統圖書資料的可靠參考文獻。
尚書帶有強的政治性,以及談及許多古代聖賢的美德事蹟,予以後代帝王所資鑑。
偽古文尚書也有其價值,在於學者已於偽古文尚書構建了一知識體系,且學術中亦今古文尚書互引雜揉。並且,偽古文尚書內容亦有真(抄自真古文尚書逸句)。還有,偽古文尚書在政治、公民,和魏晉子學的研究也很有價值。
學術發展(補充)
兩漢今古文之爭
因今古文的問題,尚書也有此今古文差異的問題。但這爭議,主要針對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立學官與否。前三次為利益之爭,因今文派不願古文派取得學官地位,影響既得利益(立學官可取得政府俸祿,古文派立學官,今文派有危險)。第四次才為學術之爭,是為第四次何休言論過激,鄭玄反駁。而最後,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統一今古文版本,使今古文皆得其位,稱為「鄭玄合流」。
宋代尚書學
王安石《三經新義》、蘇軾《東坡書傳》,二書都在學術中夾雜對現實政治之意見。
對偽古文尚書及偽孔傳提出懷疑(吳棫《書稗傳》、鄭樵《書辨疑》、朱熹)。蔡沈撰《書集傳》乃承朱子意,此書至元代成為科舉考試所必治之書。
清代尚書學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