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漢代《左傳》書名尚無定稱,常見稱呼包括《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左氏傳》等。司馬遷與班固認為左丘明著《左傳》,並另著《國語》以區別。最早使用《左傳》一詞的是晉朝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北京大學傅剛教授指出,《春秋》與《左傳》很可能是孔子與左丘明合作的成果。
《左傳》作者主流看法為司馬遷認定的左丘明。唐代陸淳引趙匡之說質疑此說,宋代多有異說,但張以仁仍支持左丘明說。《左傳》在戰國、漢初已流傳甚廣,成書上限約在425 B.C.,下限不晚於360 B.C.,學者普遍認為成書於戰國初年。
《左傳》主要是解《春秋》的傳,司馬遷認為是「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有「續傳」、「無經之傳」等觀點。《左傳》解經方式是「以史解經」,並不完全限於經文。杜預指出其解經方法包括先經後事、後經前事、依經辨理等。
《左傳》在東周戰國時期由左丘明著成並流傳。漢代主要經劉歆推廣,經今古文之爭後,鄭玄推廣《左傳》大興。魏晉以降,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成為重要注本,唐代孔穎達編《春秋正義》取代《公羊傳》,宋代學者綜合三傳,清代學者輯佚漢儒舊注並加疏證。
《左傳》在經學上闡明《春秋》義理,史學上記載夏商周史實,文學上文章優美、敘事生動。桓譚、劉知幾、朱熹等皆對其價值有高度評價。梁啟超稱其記言文淵美,宜精讀。
最先,《左傳》書名在漢代可能尚無定稱,主要於《史記》與《虞書》稱「左氏春秋」,又有人稱「左氏」、「春秋左氏傳」又或是「春秋左氏」。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五經之名上,自古「傳」是不另立異稱,不另立書名的,因傳是附於「經」之下而命名之的,例如在《漢書.儒林傳》中記載《春秋左氏傳》是《左傳》的全名。
而《左傳》一書名詞彙,最早見於晉朝左傳大家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中。
另外,司馬遷與班固認為左丘明著《左傳》和因為了和解《春秋》經的《左傳》產生區別,而另外著國別史《國語》。因此,《左傳》是為特別解經的,故又有「春秋內傳」之名。
可以補充的是,我們可以因此知道《春秋》與《左傳》密切甚深。根據北京大學傅剛教授的說法,《春秋》與《左傳》很可能是孔子與左丘明合作的成果,否則孔子非史官是不能有權限調閱史料的。
作者
司馬遷於《史記》中已為是左丘明所作。此說至杜預、唐代以前多無異說,並以此說法為主流,細節只對左丘明身分有異說,例如姓氏及其國籍。
至唐代,陸淳引趙匡之說首先質疑;宋儒多有異說。
張以仁認為司馬遷之說可能性仍大。
因此,《左傳》作者確切無公認之作者。
來歷
戰國、漢初已有許多學者引述《左傳》,當時已然於民間流傳。
《左傳》在漢出現情況,約有三說:一說為漢代藏於祕府,為劉歆所發現;二說以為張蒼所獻;三說以為出自孔壁。詳細傳授源流,於《左傳》學術發展部分有提及。
成書時代
由本身記事推其成書上限,約在425B.C.。由流傳推其著成時代下限,又好用預言而多靈驗不誤。推度成書不晚於360B.C.左右。現今學者結論,大致定位在戰國初年,距魯哀公之世百年左右。
性質
以左傳是解春秋之傳,還是一本和春秋無關的歷史著作呢?依據這個問題來作展開,探討其書的性質。
性質:應當為解經之「傳」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認為,左丘明作《左傳》所以「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故其性質應該是解「經」的「傳」。
此外,也有「續傳」、「無經之傳」與「洪業對於傳」的觀點
續傳:《左傳》為《春秋》延續了內容,比《春秋》多了三十年的內容,故曰「續傳」。
無經之傳:《春秋》經沒有提到,但《左傳》詳加記載的事件,故曰「無經之傳」。
洪業《春秋經傳引得・序》意見:戰國末期之前,較無「經」、「傳」之概念,因此在當時《左傳》只是單純解說《春秋》之意。而這因此成為後來所說解經性質的「傳」,同時也成為了一本獨立的史書。
二說:今文家有「《左氏》不傳《春秋》」的論調,現今學者多已不從。因第一次今古文之爭,今文家因為意氣用事,加上如果立左傳古文博士,今文家俸祿不保的問題,而不想讓劉歆立《左傳》學官,因此說此《左傳》不為《春秋》作傳論調。
體例:解經方式
《左傳》解《春秋》的方法是「以史解經」,但是又不完全限於經文所及。杜預說《春秋左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其例之所重」,意指《左傳》有時候會先寫出某件事的端倪,有時候則記錄某事件的後續發展,有時候根據經文說明由來,有時候又自行敘述史事。換言之並不受《春秋》經文的拘束,而是鋪陳史事以闡發《春秋》的意義。
根據洪業《春秋經傳引得・序》意見,解經方式歸納有五點(詳細解經舉裡可閱讀經學通論該部分):
依經立傳:立《左傳》解釋《春秋》經。
闡釋(春秋)書法:時間、日期、用語,使用周朝官制,不用其他。
藉具體的史實闡發經文義旨、以事實說明,甚至補充(春秋):史實說明《春秋》簡短的事情結果,發露更多事件,藉此展露《春秋》經深義。(因為《春秋》經很簡短,沒有陳述歷史事件,無法全面得知資訊)
無經之傳:《春秋》未記載,但《左傳》有紀錄。
因此可知,《左傳》解經專門用史實來印證、闡發、補充,甚至訂正《春秋》經為主。
東周戰國時期著成與流傳:仍在民間流傳
依梁啟超、張以仁先生等推考,左丘明的年代,大概與孔門弟子如子夏、曾子等相當。《左傳》著成之後,據說傳予曾申、吳起、吳期、鐸椒、虞卿、荀況等人。此時期仍在民間流傳。
漢代流傳脈絡與今古文之爭:張蒼、劉歆與鄭玄
西漢初期《左傳》流傳主要學者為張蒼、賈誼。值得注意的是,荀況將《左傳》傳給張蒼,張蒼並上書於朝廷。
其後,漢代《左傳》代表人物為劉歆。劉歆於宮中校理群書時,發現古文《左傳》,並積極推廣之,此本可能為荀況之所上書本。劉歆之後,如賈徽、賈逵、陳元、鄭眾、馬融等俱傳習而撰有著作,但劉歆前後大體也仍以民間流傳為主。
再之後,則為東漢鄭玄的推廣。根據《世說新語》記載,鄭玄原本有意注解《左傳》,但當時服虔已著有《春秋左氏傳解》,因此便不再註解。而他對《春秋》三傳的看法,主要見於今古文之爭第三次,鄭玄與何休辯論的三書之中。何休、鄭玄著書論辯(鄭玄作發《墨守》、鍼《膏肓》、起《廢疾》),鄭玄論辯後,《左傳》大興,《左傳》逐取代西漢至東漢當時《公》、《穀》二傳為天下的地位,為《春秋》今文學、古文學盛衰消長的轉捩點。
魏晉至隋唐左氏日盛:杜預之注為其顯著
東晉左傳大家「杜預」在左傳學上,至今仍佔重要位置。要研究左傳,須看他的《春秋經傳集解》。
自魏以降,左氏學凌駕公、穀二學。東晉立有《春秋左傳》杜預為其經學博士。南北朝大抵上,北學宗服虔之注,南學則以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最受推崇而盛行。
唐代,唐人在「五經正義」中,將《春秋正義》取左氏傳、杜預注。孔穎達依劉炫、沈文阿之作成 《左傳正義》。《左傳》正式取代《公羊傳》,成為解釋《春秋》的「正義」;而《左傳》 學中,又以杜氏之學,長期成為主流。賈達、服虔等注本遂漸湮滅,並在宋朝南渡後亡佚,杜《注》成為今存最早之《左傳》注本。而至唐代中葉,以啖助、趙匡為先驅,陸淳集大成。雜采春秋三傳,以意去取,合為一書。
宋代學者會通三傳
宋代特殊的政治需要使《春秋》及三傳受到格外重視,利用《春秋》正名分、寓褒貶,發揮《春秋》的微言大義。以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胡安國《春秋傳》為代表。
清代學者輯佚漢儒舊注並為疏證(疏證:補充證之)
顧炎武《春秋杜解補正》致力於匡正杜注。
惠棟《春秋左傳補注》、洪亮吉《春秋左傳詁》致力於輯存久已失傳的漢儒舊注。
另撰新注疏以取代杜注、孔疏,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是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經學上
桓譚《新論・正經》:將事實呈現,使春秋義理明瞭。
劉知幾《史通.六家》:文字簡要,記事詳而博。
朱熹《朱子語類》:首尾意思呼應通貫,可略見春秋經之中時事的大意。
《四庫總目提要》:《左傳》為春秋經之根底。沒有左傳的歷史闡明,就不會顯示春秋經的義理所在。
史學及文化史上
《史通・申左》、《四庫總目提要》、錢穆《中國史學名著》,都強調呈現春秋、夏商周三代的史實,和文化事跡等等。
文學上
梁啟超《古籍解題及其讀法》說到:「《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敘述得極生動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謷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