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名義
「春秋」原是古史的通稱,包括多國史書,因孔子依魯史修訂《春秋》後,成為專名。
作者
孔子修《春秋》使之具有「經」的地位,並需通過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解釋其「微言大義」。
內容
紀錄自魯隱公至魯哀公,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內容需通過義例解釋方顯合理。
體例與性質
《春秋》的體例為編年大事記,簡約而有隱義,記錄大事並傳達價值觀。
四大旨義
明辨是非、褒善貶惡、端正名分、撥亂反正。
價值
保存東周二百四十多年的簡要史事,提供研究三傳論述大義的依據。
「春秋」原是古史的通稱,據《墨子》云包括周、燕、宋、齊、魯、晉、楚等國史都可以通 稱為「春秋」。且「春秋」是魯史的習稱,《孟子》稱為「魯春秋」。
因孔子據魯史修《春秋》,沿襲舊名,再加上後人尊崇孔子書由通名變成專名。「春秋」漸成孔子《春秋》的專稱。原「魯春秋」則改稱「不脩春秋」。
因《春秋》需要針對內容多加解釋,有三本傳予以解釋,分別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因此或指《春秋》三傳,先秦兩漢的學者,常以「經」之名稱其「傳」,即是稱《春秋》就包含了傳。
命名涵義:何以名「春秋」?
杜預《春秋經解集解序》云記史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四季中的春秋二季,以為所記之名也。
一年分四季,約始於西周晚期,於西周晚期前考諸卜辭,則純分春秋二季而已。也可以因此推論得知上古一年只有分春、秋二季的現象。
二書:《春秋》與「魯春秋」的差異
魯春秋為固有的魯國史書,《春秋》是孔子依照魯春秋,而經改編而成。二書有三種不同。第一、記事斷限不同。第二,記事文字不同。 第三,曆法依據不同。
《春秋》與周史或諸侯國史的差異
古「春秋」大抵是史官所書,屬官方的載記檔案,未必正式編定成書。
時間跨度:《竹書紀年》通三代以迄戰國。《春秋》始隱而終哀,起訖迴異之。
內容結束點:《春秋》止於「西狩獲麟」,左氏續經至「孔子卒」都反映此書與孔子關係密切。
宋儒家鉉翁曾舉例具體說明《春秋》與諸侯國史的差異。
古今多認為作者為孔子。
孟子明言「孔子懼,作《春秋》」,而《左傳》、《公羊傳》所言修《春秋》的「聖人」或 「君子」,其實也是指孔子。漢代司馬遷更明言孔子作《春秋》以寓其褒貶之旨。道家的《莊子》也認為《春秋》出自聖人之手。宋代以後,偶爾有人提出質疑。民國初年《古史辨》學者,力主《春秋》只是魯史沒有經過孔子筆削。作者是誰其實還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但不可否認《春秋》在中國文化史和經學的地位。
紀錄上至魯隱公,下訖魯哀公十四年,總共二百四十二年間條列式中原地區的史事,內容包括時間、世次、記事範圍、事件類別。但這些條列式的史事需要有「義例」的解釋,才能使看似沒有順序性的史事,有其合理性。這些義例,可經由《春秋》的微言大義,和《春秋》三傳得到闡發。
唯其有「義」,《春秋》才超脫出單純記載事件的「史」,成為引導常道大義的「經」。「經」大於「史」的性質,先秦以降,也將《春秋》視為經書。
《春秋》文作數萬,其指數千。司馬遷說《春秋》有數萬字,但至三國以後脫落至一千多字。目前對《春秋》確實字數已無從得知,也不知是否有造成斷殘。
體例,為編年記事,且記事屬於大事記的性質,不同於記言體,其文字嚴謹而簡約。而其記錄大事記之文字性質,是具有微言大義的意涵在裡面,也因此《春秋》才會是「經」而不單單只是史書。
為何孔子要作史書,且有微言大義?微言大義是什麼?
因為孔子見到世道衰微、是非不明,史官又多屈於權勢不敢秉筆直書,伸張正義,於是孔子私修《春秋》,因而表面治史,實則傳達價值觀還有歷史批評。而因歷史部分多為簡單描述,因而《左傳》則專屬補充歷史部分。
微言與大義:微言,指的是經文表面看似簡單、平淡,甚至是敘述性記載,但背後隱藏著深層意義和政治寓意的語句;大義:是指經文中傳達的重大之義理。專門講述微言者可見於《公羊傳》;專門講述大義者,則可見於《穀梁傳》,《公羊傳》《穀梁傳》主要以問答形式簡要說明《春秋經》的義例或微言大義。
關於微言大義,有這樣的例子。魯隱公元年五月,《春秋》記載「鄭伯克段于鄢。」《公羊》、《穀梁》皆逐字詳加解釋,為何是用「克」而不用「發」?(「發」也是指發動戰爭,取得勝利。)用「克」是為了彰顯鄭莊公的過失。過失在哪呢?在於鄭莊公追殺其弟至「鄢」這個地方,也是為了凸顯莊公的處心積慮,欲殺之而後快,但也因為莊公其弟與母親有串通,母親欲讓其弟登王位而密謀謀反,反讓其弟被鄭莊公所擒,這就像是從其母親的懷中奪出面殺之一般,鄭莊公在當時也立言「不到黃泉不與母親相見」,這就認為這對母親不孝,對弟弟也不仁。而對鄭莊公其弟,共叔段,則書其名而不書「弟」,也是對共叔段欲奪取兄長政權,有失兄弟之道的諷刺。
《左傳》因需要傳達歷史事件,需要有更多資訊量,因此相比《公羊傳》、《穀梁傳》份量較多。而也因此三傳間解說《春秋經》旨義上,看法亦見歧異,畢竟是不同的解經目的。
《春秋》四大旨義:
明辨是非,確立禮義:孔子作春秋希望世人了解禮儀意義和背後價值觀。
褒善貶惡,不畏強權。
端正名分,尊王攘夷:尊崇天子,驅逐外敵。
撥亂反正,治人治國。
讀《春秋》可以思辨其微言大義。
史學價值:《春秋》保存東周二百四十多年簡要史事,使得三傳論述大義得以依託發明。
《春秋》於戰國中末期已是「六經」之一,至西漢初年,則為「五經」之一。這裡需要提出的是,古代的「經」與「傳」分行,導致每家的解釋不一樣,而今日經書多半經傳合一,但許多學者認為晉朝《左傳》大家杜預首開先例將《左傳》與《春秋經》合併。
補充:《漢書·藝文志》記載到:「《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此處的《春秋古經》十二篇,據段玉裁《春秋左氏古經.題辭》所說是《左傳》之古文本,古文本稱為〈左氏〉。(因為古人較無作者觀念,也較無立書名的習慣,因此後人在讀此書時就會有不同名字。)而《經》十一卷。則為《公羊》、《穀梁》合之卷數。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