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名稱來自《禮記·坊記》和《孔子家語》,其意為門人輯論孔子及弟子言論之書。
《論語》成書於孔子弟子或再傳弟子之手,非成於一人之手,難以考定,包括班固、趙岐、皇侃、柳宗元和程頤等人。
《論語》傳本包括《齊篇》、《魯篇》和《古文尚書篇》,經歷了張禹和鄭玄的改編。
《論語》性質屬於子部,內容涉及個人修養、人倫關係和政治哲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論語》的價值在於其關於個人修養、人倫關係和政治論述的意見,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論語》的名解
(1) 《論語》名稱由來
• 《論語》一名始見《禮記·坊記》與王肅所偽作之《孔子家語》。
• 兩漢《論語》稱呼仍不一致,有「論」、「語」、「傳」、「記」。或稱「論語說」、「孔子曰」。是將《論語》等同《墨》、《孟》子書或輔翼經書之傳記。王充認為,孔安國始曰「論語」。則約在文、景、武帝之間。
(2) 《論語》書名取義
• 《論語》書名取義,《漢書·藝文志》認為是門人相與輯而論纂孔子及弟子言論之書;劉熙《釋名·釋典藝》認為是有次序、條理的言語;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邢昺《論語注疏》則折衷二說,認為論有倫次、倫理、經綸等義,語為答述之義;何晏《十一經問對》認為是此孔門師弟子討論文義之言語;陳大齊《孔子學說》認為,論是與人問答討論的論對之語,語則是未經人問而自動告人之語。按:「論語」取義或含有論析談辯與談說告知二者,但已難確知最初取義。但我們因此可知,有次序、有條理、有文義之書謂之「論」。
《論語》撰輯與成書年代
• 成於孔子弟子之手,如班固、趙岐。
• 成於孔子再傳弟子之手,如皇侃、柳宗元、程頤。
• 非成於一人之手,難以考定,如劉寶楠、崔述,前十篇與後十篇有別。
• 徂徠春台、伊藤仁齋、陸大蘅說。
《論語》的傳本
• 《論語》在漢初有《齊篇》二十二篇、《魯篇》二十篇、《古文尚書篇》二十一篇。漢成帝時張禹據《魯論》,綜合《魯論語》和《齊論語》,改編成《論語章句》,世稱《張侯論》,為《論語》第一次改編本。東漢鄭玄又據《張侯論》,考之《齊》、《古》並為之作注,是《論語》第二次改編本。1973年河北定縣西漢墓出土竹簡《論語》,為現存最早版本。
《論語》的性質、內容與價值
• 《論語》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與弟子之間的言論彙集,性質屬於子部,《漢書·藝文志》附於「六藝略」之後,東漢張平近即附《張侯篇》。唐開成石經規定《四書》必考目且依答命命名,南宋朱熹至清光緒七年(1904)方廢除。
• 《論語》今傳本二十篇,習慣上稱前十篇為上論,後十篇為下論。就其內容可分為十類。
• 《論語》的價值:《論語》雖為雜錄之書,但可以說是孔子學說的代表文獻,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其關於個人修養、人倫關係的意見,歷久不易;有關政治、社會的論述,其精神仍可供今人省思,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有關孔子行事、自述及孔子對弟子及古人、時人的批評,可看出孔子人格與理想;孔子對弟子因材施教的問答,至今仍具深刻教育意義。
《論語》重要參考書目
• 探究《論語》本義不可缺註解。
• 何晏集解、邢昺義疏,《論語注疏》(孔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影印,1978年)。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 趙岐傳,《四書章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十三經清人注疏本)。
•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 PDF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