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和《孟子》皆為儒家重要經典。《論語》記載了孔子的哲學思想,而《孟子》則闡述了其性善論,使孟子成為儒家繼孔子以來偉大的思想家。以下將分別討論《論語》和《孟子》在漢、唐、宋三個時期入經過程之異同。
(一)、漢代:在漢代,經學昌盛,《論語》作為記載孔子重要言論的書籍,而《孟子》作為孔子之後的重要著作,二書地位逐漸提升。因此,漢文帝將《論語》和《孟子》列為傳記博士的教材,輔佐五經的解釋。例如,王允曾將《孟子》列為傳的說法。然而,只有《論語》被納入正式的經部,東漢時期《論語》被納入七經,還有《宋書·百官志》所記的十經之中;而《孟子》在東漢時期未能納入經部。
(二)、唐代:至唐代,《論語》已順利納入經部,因此重點討論《孟子》納經的狀況。韓愈是提倡《孟子》的主要人物,帶動了社會對《孟子》的推崇風潮。例如,唐代禮部侍郎楊棺上疏提出將《論語》、《孝經》和《孟子》合為一經,雖未被接受,但反映了當時對《孟子》的重視。然而,當時國子監刻十二經中並未收入《孟子》。直到五代後蜀,孟昶刻的十一經中才將《孟子》列為經書之一。
(三)、宋代:北宋時期,神宗皇帝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議,兼治《論語》和《孟子》。同時,二程子亦表彰《孟子》的地位,但未正式將其納入經部。直到南宋光宗紹熙年間,黃唐合刻的《十三經注疏》中,將《孟子》正式納入十三經之一。
綜上所述,《論語》和《孟子》的納經過程存在異同。異之處在於納經的先後順序:《論語》早在東漢時期便已納入七經和十經之中,而《孟子》則要到南宋時期才正式納入十三經之中。相同之處則在於,《論語》和《孟子》在先秦及漢初時期皆屬於百家之學,未能與五經抗衡。直到東漢以後,這兩本書的地位才逐漸提升,成為儒家經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