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間,隨著考古學的發展,許多簡帛文獻相繼出土,為中國古代經學和子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出土文獻通過二重證據法,與傳世文獻相互對照,不僅揭示了古代經典的真偽,還補充和修正了傳統文獻的不足。本文將以清華簡中的古文《尚書》和郭店楚簡中的《老子》為例,探討這些出土文獻對群經和諸子學術研究的重要貢獻。
在群經的部分,我們以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的戰國楚簡,即清華簡中的古文《尚書》為例。清華簡中出土的古文《尚書》重見天日,其中包括〈尹誥〉。古文《尚書》的出現,尤其是其中的《傳說之命》一篇,與東晉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中的《傳說之命》內容完全不同。這一發現使得我們能進一步確證孔傳本中的古文《尚書》為偽書。因此,清華簡中古文《尚書》的出土對於考證傳統文獻的真偽具有重要意義。
在諸子的部分,我們以郭店楚簡中的《老子》為例。郭店楚簡中出土的《老子》是截至二十一世紀所發現的最早的道家著作,能在一定程度上還原《老子》的原始面貌和成書過程,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早期道家思想。例如,在今本的《老子》中,有「絕聖棄智」一語,而在郭店楚簡的簡本中則為「絕智棄辯」。簡本中沒有經本中貶低儒家「絕聖」的含義,而是強調棄絕巧智。此外,經本中「絕仁棄義」的表述在簡本中則為「絕巧棄利」。這些差異使不少學者認為,早期道家對儒家的反對態度並不明顯,儒道之間的關係並不如後來所認為的那麼緊張。
綜上所述,利用二重證據法,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消除學術上的不確定性。清華簡中古文《尚書》的出土證實了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為偽書,而郭店楚簡中的《老子》簡本與現行今本的對比則揭示了早期道家思想對儒家的態度未必如後世所言那麼敵對。這些例子展示了出土文獻在學術研究中的價值和意義。